地转身对其他领导说,“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人才!”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4号炉的表现堪称完美。不仅升温快,温度稳定,连能耗都比原来降低了15%。
小王兴奋得手舞足蹈:“师父,您太厉害了!这简直是奇迹!”
“别激动。”沈良摆摆手,但心里其实比谁都高兴。
测试持续了整整一天。温度控制精准,能耗大幅下降,就连炉子的使用寿命看起来也会延长不少。
晚上,车间终于安静下来。
张处长拉着沈良到办公室单独谈话。
“小沈啊,说实话,你这个改造方案是怎么想出来的?”张处长点燃一支烟,“我干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么神奇的事。”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其实就是在图书馆看到一些资料,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出来的。”
“什么资料?”
“国外的一些技术期刊,还有苏联的一本工业手册。”沈良随口编着,“主要是启发了我对热力学循环的理解。”
张处长似懂非懂地点头:“那些外国期刊我也看过,怎么就没你想得这么深?”
“可能是角度不同吧。”沈良笑笑,“我比较喜欢从基础原理入手。”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张处长越聊越兴奋。他已经开始考虑把这个改造方案推广到其他炉子上了。
“小沈,你准备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张处长说,“我要上报给市里,这么好的成果不能埋没了。”
沈良点头答应,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4号炉的成功只是开始,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连铸机,转炉,还有电弧炉...这些设备的改造潜力都很大。只要一步步来,他完全可以在这个时代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第二天一早,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厂子。
“听说了吗?4号炉改造成功了!”
“真的假的?效果怎么样?”
“升温速度快一倍,能耗还省了15%!”
“不可能吧?这么夸张?”
食堂里,车间里,办公楼里,到处都在讨论这件事。
沈良成了厂里的红人。走到哪里都有人跟他打招呼,询问技术细节。
“沈工,能不能给我们车间的炉子也改造一下?”
“小沈,有空来我们那儿指导指导?”
面对这些请求,沈良都很谦虚地回应,但心里已经开始规划改造的优先级了。
中午时分,一个意外的访客出现在车间门口。
“请问沈良同志在吗?”来人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
“我就是。”沈良走过去,“您是?”
“我是市科委的王主任。”来人伸出手,“专程来了解4号炉改造的情况。”
沈良心里一紧。市里的人这么快就来了?看来这件事的影响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王主任,您请坐。”沈良赶紧招呼。
王主任没有客套,直接问道:“听说你们的改造效果很好?能具体介绍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