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子,“那我们现在就去现场看看。”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生产车间。3号炉正在运转,炉膛里火光冲天,热浪扑面而来。
钢铁学院的教授走到炉子跟前,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确实,这台炉子的温度分布不太均匀。”
他指着炉膛的某个位置:“你看这里,明显比其他地方温度低。”
沈良趁机说道:“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问题。如果改进进气系统,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正说着,赵大山从另一边走了过来。看到这么多人围着炉子,他有些紧张。
“各位领导好。”赵大山连忙打招呼。
张处长点点头:“师傅,你在这台炉子上工作多久了?”
“十八年了。”赵大山老实回答。
“那你觉得这台炉子还有改进的空间吗?”
赵大山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沈良,又看了看领导们:“有是有,就是......怕改坏了。”
他的话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省科委的研究员问道:“怎么说?”
“这台炉子虽然有毛病,但至少能正常生产。”赵大山说得很实在,“万一改坏了,整个生产线都得停。”
这个担心不无道理。沈良也明白赵大山的想法——求稳,不愿意冒险。
张处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安全生产确实是第一位的。”
沈良感觉到了危机。如果专家组认为风险太大,改造计划可能就要搁浅了。
他必须说服这些专家,让他们相信改造的可行性。
“各位领导。”沈良主动开口,“我理解大家的担心。但是,停滞不前也是一种风险。”沈良环视一圈,注意到专家们脸上的犹豫。他知道,现在是关键时刻。
“各位专家,我有个提议。”沈良语气坚定,“我们可以先在4号炉上做小范围试验。”
张处长皱眉:“4号炉?”
“4号炉已经停产检修两个月了。”沈良指向车间角落那台锈迹斑斑的炉子,“正好可以用来验证改造方案。”
钢铁学院的教授眼前一亮:“这个想法不错。即使失败,也不会影响正常生产。”
赵大山松了口气,但随即又担心起来:“那台炉子毛病更多啊,好些零件都坏了。”
“毛病多反而更好。”沈良胸有成竹,“如果连问题最多的炉子都能改好,其他炉子就更没问题了。”
省科委的研究员点头:“有道理。那你需要多长时间?”
沈良心里快速盘算。以现在的条件,没有现代化设备辅助,所有改造都得靠手工完成。
“一个月。”他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时间,“如果厂里能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人手。”
张处长沉吟片刻:“材料没问题。人手方面......”他看向赵大山,“师傅,你愿意配合吗?”
赵大山有些为难。帮忙改造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万一出了问题,他这个老工人也脱不了干系。
但看着沈良期待的眼神,他最终还是点了头:“行,我配合。”
工程师提出疑问:“设备改造涉及的技术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