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凭理论计算够吗?”
“当然不够。”沈良坦率承认,“所以我准备边做边调整,用数据说话。”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数据。
“这是我最近收集的3号炉运行参数。温度变化、燃料消耗、产量波动,都有详细记录。”
钢铁学院的教授接过本子翻看,神色逐渐凝重。这些数据的精确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你是怎么测量这些参数的?”教授问道。
沈良指向炉子旁边几个简陋的测量装置:“我自己做了几个温度计,还有一些简单的测量工具。”
实际上,这些数据大部分来自他对未来工艺的记忆,但现在只能说是自己测量的。
省科委的研究员若有所思:“看起来你对这个改造项目准备得很充分。”
“准备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实践。”沈良语气诚恳,“我相信实验会证明一切。”
张处长合上本子,做出了决定:“好,给你一个月时间。但有几个条件。”
沈良心中一喜,连忙点头:“您说。”
“第一,所有改造过程必须详细记录,包括失败的尝试。”
“第二,每周要向厂里汇报进展情况。”
“第三,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明显效果,必须立即停止改造。”
这些条件都在沈良的预料之中。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工程师还有最后一个担心:“万一改造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怎么办?”
“我会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沈良保证道,“而且赵师傅经验丰富,有他在旁指导,安全不会有问题。”
赵大山听到这话,心里暖洋洋的。这个年轻人不仅技术好,说话也让人舒服。
张处长最后问道:“你有信心吗?”
沈良直视着他的眼睛:“有!”
这一声回答掷地有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专家们面面相觑,从这个年轻技术员身上,他们看到了一种难得的自信和魄力。
“那就这么定了。”张处长拍板,“明天开始,你就专门负责4号炉的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