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零章 授爵(二合一)(2 / 5)

代晋 大苹果 2923 字 3天前

兵之举都给他加了不少分。有许多人认为,李徽并非如传言的那般有篡夺之心,反而顾全大局,懂得进退。虽在徐州有割据之嫌,但却无威逼朝廷之意,至今仍为朝廷所辖,说他有反意,那显然是栽赃污蔑之举。

此番李徽主动北伐,收复关东东南,灭燕国败魏国,显然证明了他一心为大晋的忠心。

诸般议论沸沸扬扬,李徽的声望水涨船高,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敬若神明一般。

这显然是李徽北伐之前便希望看到的结果。李徽之所以北伐,便是要抗衡刘裕之功,增加自已的声望。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朝廷之中,在得到李徽的奏报之后也是反应颇为热烈。至少表面上如此。

特别是对司马德宗而言,李徽北伐取得的成功让他颇为欣喜。司马德宗清楚自已的处境,他知道自已如今的地位处在微妙的境地。自已虽幸运的重新回到了宝座上,但这宝座并不稳当。

刘裕攻灭了桓玄,这当然是好事。但刘裕的独大也让司马德宗感受到极大的不安全。如果没有人抗衡刘裕的势力,自已这个皇帝便是摆设,会像以前一样,一旦不合刘裕之意便会被踢下皇位。

这大半年来,司马德宗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刘裕虽并不在京城,但他通过王谧掌控朝廷大小事务,安插重要官职,任命地方官员。司马德宗明知道他在迅速的培植自已的势力,掌控朝廷的权力,但他无法反抗。京城之中只有谢琰等人敢于提出反对意见,但司马德宗为了保全自已,也不敢附和。最多只是对谢琰的奏议也加以支持,尽量让谢琰拥有话语权。但这么做显然是不够的,并不能遏止刘裕权力的扩张。

在这种情形下,司马德宗需要一个人出来平衡刘裕膨胀的权力。而这个人,无疑便是李徽。

但李徽这个人似乎与世无争,当初司马德宗授予他朝廷要职,便是希望他在朝廷事务上发挥作用。但李徽却似乎没有这样的想法。他甚至连扬州牧的官职都让给了刘裕,似乎是对刘裕服软,这让司马德宗颇为失望。

如今,李徽出兵北伐,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无疑让司马德宗喜出望外。李徽的声望地位的提升,可以大大的冲抵刘裕的功劳和声望。刘裕固然有匡扶社稷之功,这功劳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几乎无人能及。而李徽现在北伐的进展,将大大的冲销其势不可挡的一家独大的局面。

司马德宗需要这样的平衡。只要刘裕和李徽之间能保持平衡的实力和声望,那么自已便是安全的。无论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轻举妄动。这就像是当初的桓温和王谢等人一样,互相牵制对手,互相忌惮对手,便没有人敢篡夺大位,可保大晋国祚安全。

司马德宗为了强化这种格局,在得知捷报之后,便主持朝会,讨论对李徽的封赏事宜。他必须在朝廷层面上肯定李徽取得的进展,以达到平衡二者的目的。

朝会上,群臣也纷纷肯定了李徽北伐取得的成绩。但问题是,李徽的官职和爵位已经很高了,能够褒奖他什么呢?

司马德宗给出的提议是,封李徽王爵。

此言一出,顿时众臣吵作一团。王谧当场发难,进言道:“李徽北伐,只是取得邺城之地。关东之地尚有大片在魏军之手。以此暂时的功劳,不足以肯定北伐的成功。后续若魏军反击,东府军丢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