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零章 授爵(二合一)(3 / 5)

代晋 大苹果 2923 字 3天前

东收复之地的话,岂非成了笑话。况且,宋公匡扶社稷攻灭桓玄之功甚伟,都没有被封王爵,现在却因为李徽收复邺城这点功劳便封他为王爵,此非朝廷封赏公平之道。此事务必慎重。”

谢琰当即反驳道:“当初议宋公王爵之事,李徽并无二言,还上奏表示支持。是宋公自已推辞,最后以十郡之地建宋国,封宋公。非朝廷不褒奖宋公之功,是宋公自已不受,上下皆无人反对,又怎是朝廷之过。”

王谧道:“宋公不受,那是宋公高风亮节,谦逊之举。这半年来,宋公率军攻梁益之地,平复地方叛乱。如今西北之地尽皆平复,此靖难平叛,安定西北之功和李徽北伐收复了关东东南的一小片地方岂能同日而语?宋公不受王爵,李徽更没有资格受王爵。否则焉有公平可言?朝廷制度岂非混乱?赏罚不明,岂非令天下人寒心?朝廷务必三思而行。”

谢琰道:“匡扶社稷之功,难道李徽便无此功?桓玄是如何被赶出京城的?此乃李大人和宋公携手而为,桓贼才被攻灭。论高风亮节,李大人不遑多让。有巨功而不贪权势,你王谧的扬州刺史之职是谁让给你的?当初司马道子当政之时,朝廷曾议授李大人淮南王之爵,李大人也推辞不受。此事陛下当知。多年来李大人扼守徐青安宁,多次挽救危局,不知宋公这些年来做了些什么?累功而论,李刺史而下还有谁与之论?”

双方众人陷入争论之中,各不相让,吵闹不休。

司马德宗见状,开口道:“刘裕李徽,皆为我大晋功勋之臣,砥柱中流。二人匡扶我大晋社稷,立下莫大功勋,本是大晋双壁,无分上下。既论王爵,二人都是够资格的。莫如皆封王爵,既显恩赏,又释纷扰。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一听,都无话可说。陛下要一碗水端平,同时加封刘裕李徽王爵,虽然内心里觉得对方不配,但不失为均衡之策,谁也不吃亏。

对王谧等人而言,无非是因为封李徽王爵让刘裕居于人后,故而护主反对。现在既然两人皆封王爵,那便没有这个问题了。

于是众人纷纷表示可行。接下来开始议论王爵封号的问题。

刘裕封宋王已然是固有名号,且这封异姓王爵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便是以其出生之地曾有的故国为封号,以示传承之意。

像刘裕,他出身于彭城,彭城当年春秋战国之时宋国所辖之地,故而封宋王是没有问题的。

按照这个规矩,李徽生于丹阳,丹阳当年曾为吴国之地,故封为吴王看来是没问题的。但有人提出,吴王之爵不宜封赏,因为大晋立国之后灭吴,江南之地尚有遗老对大晋抱有敌意。若封吴国,则给人以吴国复立,会引发不必要的情绪反应。

王谧以为然,认为不可如此。虽然吴越之国自古有之,此吴非东吴,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毫无必要。这个道理虽然牵强,但也不能说毫无道理。

若按照李徽成长之地来看,吴郡曾属于越国,可封越王。但又有人说,越王勾践人品低下,尝粪问疾,卧薪尝胆,卑劣阴暗,同李徽之品格不符。况从未有过生长之地为王爵之号的规矩。此号恐无根据,李徽未必接受。

又有以发迹之地而论,认为应该封淮南王。因为李徽当年以寒门之身,发迹于居巢徐州之地,乃属淮南之地。又有人提出异议,说当初朝廷欲封李徽淮南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