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妈妈,我出息了的!”感觉。
当然,惊喜也远不止于如此。
样刊封面采用“手绘+写实”风格,突出了庄重而不失温度的基调,避免过度渲染战争残酷,侧重英雄精神与和平期许的双重表达。
样刊封面左侧绘有半身军人像。
黄思源原型形象,军帽檐压得略低,左肩沾着硝烟,右手攥着半截红绸,红绸一端飘向右侧,红绸上隐约可见“春燕”二字的绣痕。
右侧留白处,用白描手法绘出三样小物:搪瓷缸、未完成的木梳、浅紫色老山兰,三者以红绸串联,形成战争记忆与和平希望的视觉闭环。
杂志附录设置了“作者创作谈”与“读者来信预告”,符合1979年文学互动的出版传统。
作者创作谈是许成军提前写好的。
标题为《红绸为何“撕不碎”——我的创作思考》,内容围绕“为何选择‘红绸’作为核心意象”“如何平衡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情”展开。
读者来信预告标题为《致读者:关于“英雄与人性”的讨论》,内容称“本刊将开设‘读《撕不碎的红绸》谈感受’专栏,欢迎前线战士、三线建设者、普通读者来信,分享你的故事与思考,优秀来稿将在下期刊载”。
下方附杂志社地址与邮编,鼓励读者参与互动。
其实,
在历史上,《清明》创刊号的头条文章是鲁燕周的《天云山传奇》。
《天云山传奇》是粉碎以后第一部对fy扩大化以后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艺作品,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并获得了当年中国作协颁发的中篇小说一等奖。
但是现在,许成军只能对鲁老师说一句对不起了!
他不知道的是,原定的头条本来依然是《天云山传奇》,是鲁燕周知道《红绸》登上《清明》后,亲自去了省作协说明情况。
他直言:《红稠》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其叙事手法的创新比内容还要可贵,我们缺的就是这样的叙事!此外,前线战争依然在进行,《红绸》作为战争题材小说更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陈主席欣然采纳。
采纳之余,他真的找到了矛老,请求矛老为《红绸》做序。
其实,多数情况下杂志小说不会请名家做序,主要受限于杂志的“时效性”与“篇幅限制”以及小说本身的“独立性”需求。
但是,也有小部分杂志小说例外。
比如“重磅长篇连载”的开篇和“专题策划”或“纪念特刊”中的核心作品。
《红绸》恰好都符合。
于是呈现在许成军面前的,让他热血喷张的——样刊封面标题下方用小号楷体标注的几个字“茅盾代序”。
序言可见:
观近世军旅文学,非谓往昔之作无足观——其间亦有描摹沙场壮烈、歌颂英雄气概之佳篇,然或不免囿于“英雄叙事”之窠臼:重硝烟弥漫之场景铺陈,而轻人性褶皱之深掘;耽于“保家卫国”之宏大宣讲,而疏历史肌理之细察。今读《撕不碎的红绸》,竟觉耳目一新——作者以“红绸”为脉,以“时空迭印”之法为针,将1966年三线建设至今的边境烽烟、工地夯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