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许成军的新作正在被《收获》和《当(1 / 5)

第129章许成军的新作正在被《收获》和《当代》抢

开篇提出核心论点。

宋代题跋是文人私人化写作的典范,其小品美学(短小、灵动、真情)与生命意识(对人生、艺术、处世的思考),是宋代文学精神的重要补充。

同时限定了范围以苏轼、黄庭坚为中心,结合《东坡志林》《山谷题跋》及《全宋文》中的相关文本,展开分析。。

写到这许成军嘴角一勾。

上辈子写论文时,导师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聚焦”,切口越小,内容越容易写,也容易写的精彩。

耳提面命下,倒也顺利硕士毕业。

苏轼、黄庭坚二人题跋数量多、质量高,且代表宋代文人两种典型心态。

论文主体分为两层,两层递进,既有文本细读,又有理论提升。

第一层写题跋的文学特质——证明它是文学,而非史料。

从语言风格上,分析苏轼题跋的口语化与趣味性,比如“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黄庭坚题跋的凝练与书卷气,如“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对比古文的庄重、词的格律化,凸显题跋的语言自由性。

从情感表达,举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直接抒发对陶渊明的认同,无任何掩饰,是文人最本真的情感流露,对比其词中豪放背后的压抑,说明题跋是情感出口。

从意象选择上,黄庭坚题跋中常用“兰”“竹”“墨”,苏轼题跋中常用“山水”“书”“酒”,这些意象不是符号化表达,而是与个人经历结合,比如苏轼被贬后常题“山水”,暗含“寄情自然”的心态,体现题跋的意象个性化。

第二层写题跋中的生命意识——挖掘文本背后的文人精神。

苏轼是困境中的豁达与自洽。

分析其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题跋,如“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自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随遇而安。

题跋中没有“怨愤”,只有“对人生境遇的接纳”,展现宋代文人“外圆内方”的生命智慧。

黄庭坚是逆境中的坚守与超越。

分析其因“元祐党争”被贬后,题跋中对“艺术”的执着,如“余学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对品格的坚守,如“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

题跋中没有“消沉”,只有“以艺术对抗命运”的精神,体现宋代文人“以道自守”的生命态度。

最后总结共性。

二人题跋虽风格不同,但都展现了宋代文人不被境遇困缚,在日常中寻找精神支点的生命意识,这是宋代“崇文抑武”背景下,文人“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呈现。

在最后的结论部分,主要包含两个角度。

在学术价值上,许成军写道:“本研究首次将宋代题跋作为独立文学文体分析,补充了宋代文学研究的‘小众领域’,为后续‘宋代小众文体研究’(如尺牍、诗话)提供思路”。

从时代意义上许成军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和:“宋代文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豁达自洽’的精神,对当下重建人文精神、恢复文化自信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