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玄元剑经(1 / 6)

总纲及九境秘录

总纲

蜀山之巅,有剑插云,其名玄元,其道通天。

昔鸿蒙初判,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天地间第一缕锋锐之气凝于蜀山,化而为石,历万劫风雨,受千重雷炼,孕出一柄先天剑胎。上古剑仙采其灵,悟其理,融日月星轨之变、山川河岳之魂、阴阳五行之妙,着成《蜀山玄元剑经》,立蜀山剑脉根基,传下“以剑证道,以心御剑,剑即吾道,道即吾心”十六字真诀。

此经不重丹药辅修,不恃法宝强援,唯重剑心淬炼、剑意打磨、剑道通明。修行者需以身为炉,以心为火,以天地为料,将一身精气神熔铸成剑,初则剑在手中,继则剑在心中,终则剑在天地,举手投足皆是剑,呼吸吐纳皆含锋,可斩妖除魔,可裂石分海,可断因果,可逆乾坤。

剑途漫漫,杀机重重,非心坚如铁、意韧如钢者不能成。故经中首重“守心”,次重“炼剑”,终重“合道”。守心则不被魔侵,炼剑则力透万钧,合道则与剑同存,此乃玄元剑经之根本,蜀山剑道之精髓。

第一境:剑胎初蕴

口诀:

“蜀山清气入丹田,一点灵光化剑烟。

三花未聚先凝锐,五气方生已含坚。

手挥足舞皆有式,眼观鼻吸自循弦。

莫嫌此刻锋芒浅,曾是昆仑第一仙。”

修行理念:此为剑途之始,如璞玉待琢,需引蜀山灵韵入体,在丹田内凝练剑胎。剑胎非实体,乃精气神交融所生的锋锐之意,是后续修剑的根基,其质如琉璃,其色若初阳,需日日温养,不可有丝毫懈怠。

修行者每日需于蜀山云海之中吐纳,观旭日东升时金辉穿云之景,悟“锋芒初露”之理;察山风穿林时锐啸之声,感“剑势暗藏”之妙。引清气入喉,过十二重楼,沉于丹田,以意念反复打磨,使气中藏锐,锐中含精,精中孕神。

同时需习蜀山基础剑式——“立、劈、刺、挑、截”五式,不求快,不求力,只求每一式都与体内剑胎共鸣。立则如孤峰插剑,稳如磐石;劈则似断崖崩雪,一往无前;刺则若金针穿叶,精准无差;挑则仿流泉跳石,灵动洒脱;截则同截江断流,干脆利落。

百日功成,丹田内剑胎凝实如豆,触之生凉,动则生锋,举手时指尖有微芒闪烁,可斩断三寸厚木板,此为剑胎初蕴之兆。此时需谨记“藏锋”二字,锋芒太露易遭天妒,亦易引心魔觊觎。

第二境:剑骨天成

口诀:

“剑胎已就炼身骨,千锤百炼始成钢。

晨踏云巅迎剑罡,暮卧寒潭浸锋霜。

筋如玄丝缠金铁,骨似青锋透冷光。

纵使寻常凡铁刃,触身亦能断其芒。”

修行理念:剑胎既蕴,需以剑罡炼体,使筋骨具备剑之坚韧、锐之刚硬,方能承载后续更强剑意。此境如熔炉炼剑,需忍受常人难及之痛,将肉身打造成“活剑鞘”,与剑胎气息相通,浑然一体。

每日需于蜀山“剑罡崖”修行,此崖常年有罡风如剑,吹刮崖壁,石屑纷飞。修行者赤身立于崖上,引罡风入体,冲刷筋骨血脉,初时皮开肉绽,鲜血淋漓,需以剑胎之力修复创口,如此反复,使肌肤渐生玉色,触之如寒铁;筋脉坚韧如剑索,可承万钧之力;骨骼通透似冰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