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私心(1 / 2)

比如,她观察到山薯藤蔓匍匐生长消耗养分,便提出是否可以尝试“提蔓”

和“吊蔓”

,让藤蔓向上生长,减少接触土壤带来的病虫害,同时利用通风透光。

她还建议,在合适的时机,对薯秧进行“打顶”

,控制其藤蔓无限疯长带来的营养消耗,得以促进土壤中山薯根块的长势营养。

这些对于当下农人颇为新奇的管理技术,经过他们小范围试验后,确实显示出不错的效果。

乔大叶从最初对于宋小麦的怀疑,到后来的佩服,直夸对方就是一天生种地的料。

但宋小麦深知,农业增长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肥力。

因此,除了每日下地查看薯苗长势,她投入更多心力的,还是村里的沤肥作坊。

在她时不时的提点下,宋小虎与宋槐每日与村中收集肥料的三个小队密切沟通,井然有序的指挥着各队青壮将他们收集来的废料有效地分类堆放在各个沤肥池中,然后通过不同调配比例,观察各沤肥池的酵情况。

制肥过程必将是一个细致又缓慢的过程,一种肥料的研沤制,再到试用到田里记录成效的过程,非一日两日之功。

所以于此事上,需得付出十万分的耐心和与付出时间绝不对等的收效落差准备。

好在无论宋小虎还是宋槐,恰恰都是村中少有的好学、又兼具沉着有耐心的性子,二人整日与臭气熏天的废料打交道,从未生出丝毫气馁和浮躁之心,这让宋小麦很是满意的同时,不禁也同村长宋兴旺一般,将目光投放在了宋家村未来的希望,村童身上。

宋兴旺早已带着几位族老将她唤至一边,与他表露了想要尽快建立村学的意愿。

几位老人,自准备预支作坊给予村子的公中银子,先将村学建起,连陈青山已经答应在村学建好会,愿意过来胜任村学第一位夫子的意愿都告诉了她。

对此,宋小麦自无不可,更是双手赞成。

教育是打破阶层,开启民智的基石,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其重要性。

她估算了一下宋家村人丁数量以及未来走向,告诉几位老人,既然要建村学,便不要只单单起几间屋子那么简单。

几位老人的思路,显然还停留在“有几间房,有夫子坐堂”

便是村学的理念上。

“建立村学,乃百年大计,是为了让咱们宋家村的娃娃们,将来不仅能识文断字,明事理,甚至能走出村子,有更广阔的出路。

所以,这学舍的建造,也得往长远了看,要实用,要顾及娃娃们的成长。”

她对几人道:“先,这学舍的地点,不能太靠近咱们村的两个作坊,免得噪杂和气味影响了孩子们念书。

最好选在村子相对安静。

通风向阳的地方,地方也要宽敞些。”

“其次,屋子不能像咱们住家这样,窗户小小的,里面黑黢黢,孩子们长时间在里面看书,光线不足,容易坏了眼睛。”

几位老人迟疑,学堂选址倒不是问题,但开大窗属实为难。

窗户若是开的太大,既不遮风,也不挡雨,夏日炎热,冬天寒凉。

光线不足只废点眼睛,这要给人冻成个好歹,可是连笔都握不住的。

对此,宋小麦笑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