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打窝(3 / 7)

洋洋。

    于是,被人抓住鸡脚狠狠弹劾——轼邪伪险薄,进献邪说,蛊惑圣聪,恐有秘藏意旨,离间陛下骨肉或是离间陛下君臣!

    赵煦得知后,浑身都出了冷汗,暗自庆幸自己嘴巴严,几乎不和苏轼说话。

    不然的话……

    小命休矣!

    也正是因为赵煦没有搭理、回应过苏轼,所以,最终苏轼才能捡回一条命,最后得以体面的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经此一事,赵煦对‘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有了深刻的理解。

    越发的谨慎,也越发的低调。

    反观苏轼?

    外放杭州后,那是一点也没有检讨,更没有半分反思。

    继续高调,继续豪迈。

    甚至心心念念的,还想着回朝秉政。

    但无论是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还是赵煦亲政后,都不想用他,甚至都有些厌弃他。

    道理很简单——老身(朕)几为汝所害矣!

    可,这就是苏轼。

    一个永远在路上,永远不会检讨反思自己的人。

    一如,乌台诗案前,他在徐州见到洪水滔天,于是口不择言:“汝以有限之才,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蹈之必死之地!”

    知道的,以为他在蛐蛐王安石,不知道的,恐怕会认为他在蛐蛐赵官家!

    很巧,赵煦的父皇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才有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后,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的苏轼,又管不住自己的手,在给赵煦的父皇的谢恩诗中说: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满篇阴阳怪气的给谁看呢?!

    也就是他生在大宋!

    换任何一个朝代,就这一首诗,他都得人头落地!

    若是哒清……直接九族消消乐!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