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辽人西征了,就是大宋西(3 / 5)

蔓延开来。

    而在遥远的汴京,钦天监再次震惊??原本明亮的“归衡星”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北方天际浮现一条横贯夜空的淡淡光带,形如游龙,缓缓游移,经久不散。老监正仰望良久,颤声道:“此乃‘地魂列宿’,古籍有载:当日月失序、山河蒙尘之时,此星带必现,预示大地自有灵觉,护佑苍生。”

    数月后,奇迹仍在延续。幽州一带地下水位回升,荒漠边缘出现绿洲;太行山深处发现罕见温泉水脉,百姓称其为“夫子汤”;更有牧民传言,每逢月圆之夜,燕山巅云雾缭绕处可见两条光影缠绕升腾,一金一银,宛若双龙共舞。

    朝廷终于醒悟,皇帝亲书“仁泽山河”匾额,敕令全国禁伐古木、限掘矿脉,并派遣学士整理《顺龙经》残卷,刊行天下,列为官学辅读典籍。民间更是掀起一股“敬地潮”,村庄自发设立“护龙碑”,祭祀山神水伯,严禁污井焚林。

    而那座河北小村,则成了人们口中的“启慧之地”。每年春秋,总有学子不远千里前来瞻仰旧学堂,抚摸斑驳墙壁,聆听老村民讲述那位“会听大地说话的夫子”。

    白芷一直住在村中,未曾离开。她每日仍熬药、煮粥,仿佛还在等一个人归来。有时风雨交加,她会独自走到村外高坡,面向雁门方向静立良久。

    直到某年深秋,一位游方道士路过此地,见她立于枫林之下,白发飘然,竟脱口而出:“您可是白娘子?”

    她回头,淡淡一笑:“你还记得这个名字?”

    道士激动跪拜:“三十年前,我便是这村中学童。您和夫子教我们识字、讲《顺龙经》,还让我们写下心愿贴在墙上。我当时写的是‘愿天下无旱涝’。如今我在江南治水,凡遇疑难,只要静心感应地气流动,总觉冥冥中有指引……莫非,真是夫子还在护佑?”

    白芷望着漫天红叶,轻声道:“他不在了。但他也没走。”

    多年后,这位道士主持修建了江南最大一座水利枢纽,设计精妙,百年不涝。竣工那日,他在堤坝刻下一行小字:“源出归衡,恩承夫子。”

    时光荏苒,宋室南迁,战火再起。然而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北方的地脉始终稳定,风调雨顺远胜往昔。百姓不懂什么叫“龙气合脉”,只知道自从出了个“林夫子”,塞外牧民与中原农人竟能共享甘霖,互赠粮草,连狼群都不再轻易侵袭村落。

    又过百年,元初学者编纂《地理通义》,收录一则奇闻:“河北某村,有古学堂遗址。每逢雷雨之夜,墙内石板微热,细听之,似有诵书声传出,内容皆为《顺龙经》片段。乡人谓之‘地语传道’,不敢毁拆。”

    再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钦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