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山珍1(2 / 4)

书中缘 到点儿吃饭 2357 字 11天前

p>

在这个世界算是什么层级的甜汤宁玉不清楚,可制法对她来说的确属于简单的,但她还是从淑兰适才说的那句话里赌一个淑兰会吃不会做。

没想到还真碰瓷成功。

淑兰一听真被唬住,可还叉腰道:“哼,说得好像你会一样。”

“我会啊。”

宁玉干脆应道。

淑兰一句“那你现在去”

都到嘴边了,却又因为看见宁玉的眼睛,又给生生咽了回去,偏开脸,嘴上却不服气:

“跟我一样只负责吃的,怎的你倒会煮,我不信。”

末了还不忘特别用力地“哼”

上一声。

宁玉刚想再应,旁边沈氏看着热闹忍不住凑趣道:“倒是不知玉小姐还会这些。”

淑兰一听,像想到什么,“咦”

地一声就又跳过来,偏了下脑袋看着宁玉:“对啊,我怎不知你倒还会这些,你只说会,那你倒是仔细讲来听听,也好让我长长见识。”

宁玉心想这是要考一考我?好在这东西在现代常见,妥妥送分题。

于是嘴角一勾,却是先往侧后方沈氏那边问道:“妈妈,咱们家的银耳,是鲜货还是干货?”

沈氏眼尾一挑,笑答:“自然是干货,鲜货遭不住。”

宁玉好奇道:“鲜货怎么就——”

说着突然想到产地这个问题,便将话题一转,“那咱们家的银耳都是打哪来的?”

齐国拥有中原地带最大的一处银耳供应地,位于齐域东北部山。

这种在当地人口中被称为“山珍”

的东西,因色白如银、形似人耳而被称为“银耳”

,又因其野生于高山林中,非随时可见可得。

单就每轮在山上的采摘,所耗时间,少则几日、多则十数天,若再加上后续处理、保存、运输,从采完下山到真正送入京城,至少也得十五到二十天。

在食客眼中,银耳自然是高级食材,而在医药典籍中,银耳又契合“药食同源”

理论,可食可药的属性及得来不易的获取途径,使得它长久以来都稳居珍贵行列,而秉持“先贡后商”

的原则,朝廷都是第一时间从产地直接收走品相最佳的那一部分,而那些能够流入交易市场的,其实品质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只要一到货行,也会极快地被各种富贵高门一抢而空。

宁玉没想到自己无意间又探问到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

静静听来,她也才认识到,自己所谓对银耳的熟悉,实则都是源于现代银耳早都可以人工培育,以科学手段在实验室里分离菌种并进行集中栽培,时间短产量高,甚至能对品相进行先期干预。

但这一切在古代,都是无法想象的,这种“靠天吃饭”

的深山珍品,从脱离自然到走上餐桌,每一步都是依靠纯粹的人力。

其珍其贵,可见一斑。

见宁玉听罢有些怔楞,沈氏主动接道:“银耳价格的确不低,但妥善保管,也能放些时日,并不影响品质。”

倒是淑兰,忽然从旁冒出一句:“你刚才以干鲜区分作的问询,莫非你还见过新鲜的?”

宁玉闻言下意识就朝淑兰方向转过脸去,却没第一时间做出回答。

新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