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春野寻鲜(1 / 5)

惊蛰刚过,靠近海边的古乡村春气就像浸了水的棉絮,慢悠悠地裹住了整片土地。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时,田埂边的枯草下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是荠菜的嫩芽顶破了冻土,沾着隔夜的露水珠,在半明半暗的光里闪着细碎的光。

蛤蟆湾河道两岸的柳枝抽了新条,嫩黄的芽尖垂到水面,风一吹就轻轻晃,把绿水漾出一圈圈软乎乎的涟漪。

江奔宇站在自家院门口,手里捏着半根昨晚剩下的红薯,目光顺着院墙外的小路望出去。远处的山脚蒙着层薄纱似的雾,田间已有几个影影绰绰的人影,是对面黄皮村里的老人背着竹篓,弯腰在地里寻摸。他咬了口红薯,粗粝的红薯香混着春天泥土的腥气飘进鼻腔,忽然就想起前几天秦嫣凤念叨的话:“等天暖了,该去摘点野菜了,去年的荠菜饺子,孩子们还念着呢。”

这话像颗小石子,在他心里漾开了圈儿。这些年他在古乡村扎下根,随后批宅基地到蛤蟆湾,现在还没有上一辈子那么强大,但是现在以中县为圆心,附近几个县明面上都是鬼子六的地盘,又把势力铺到羊城,手底下管着成千上百号人,走哪儿都是“自己人”,可只有回到这院子里,闻着秦嫣凤煮的小米粥香,看着后院鸡鸭扑腾的模样,才觉得自己是个“活人”。平日里打交道的不是谈利益的商户,就是拼地盘的对手,耳边听的不是账本上的数字,就是枪杆子的动静,哪有机会像这样,安安稳稳地去田里摘把野菜?再说在没开放个体户经济前,自己苟着就是最好,不然随便一个举报就可以把你关进去蹲着。就像现在道上的人谁不知道鬼子六在附近的威名和实力,不是没有人举报他,是不敢动他,毕竟谁也不想半夜家被烧了。

“发什么呆呢?红薯都要掉了。”秦嫣凤的声音从屋里传来,她正坐在屋檐下的小凳上,手里缝着件蓝色的小褂子——是未出世的小孩子准备的,她得赶在清明前改长些。阳光落在她乌黑的发梢上,镀了层暖融融的金边,她抬头时,眼角的细纹里都盛着笑。

江奔宇回过神,把手里的红薯塞进嘴里,嚼着走到她身边:“看外头的春景呢,想着山上的野菜该冒头了,我去摘点回来。”

秦嫣凤放下针线,伸手替他拂了拂肩上的灰尘。“可不是该去了?王婶前天还送了半把荠菜来,我给孩子们做了荠菜蛋花汤,那群小家伙喝了两大碗。”她顿了顿,又皱着眉叮嘱,“你去山上可得小心,那山坡的路滑,前几天下过雨,别摔着。还有,不认识的菜别乱摘,去年对面黄皮村的张叔家的小子就摘了毒芹,差点出事。”

“放心,我认得。”江奔宇笑了,指尖碰了碰她缝到一半的褂子,“小时候见过不少,蕨菜、马齿苋,一眼就能认出来。”回想上一世,那时候的日子苦,野菜是顶好的吃食,现在日子好了,倒成了稀罕物。

秦嫣凤起身进了屋,很快端出个瓦罐,又拿了块粗布包起来:“这里面是早上剩下的玉米粥,还热着,你带着路上喝。我再给你装两个白面馒头,万一饿了垫垫。”她又翻出件青布褂子,递到江奔宇手里,“山上湿气重,穿上这个,别着凉。”

江奔宇接过布包,挂在肩上,又拿起墙角的背篓——这背篓是秦嫣凤去年冬天在古乡村的时候请村里的老篾匠编的,竹条选的是后山的老竹,编得紧实,还特意在里面分了三个小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