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章 带血的证据(4 / 5)

;朱远航点点头,示意翻译帮忙沟通:“是的,我们是来了解大家的生活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

    老人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我们的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最近的学校在四十公里外;看病更是难上加难,最远要跑到州府,一趟就要两天。还有冬天取暖,靠烧牛粪,屋里温度很低……”

    朱远航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他的笔记本已经翻到了最后几页,纸张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我们会把这些情况带回去,争取尽快协调解决。”他说,“同时,我们也想听听你们对治理工作的看法,有什么建议都可以提。”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现场的气氛,原本沉默的牧民们开始纷纷发言。有人提到草场划分不合理,导致邻里之间常有纠纷;也有人反映扶贫资金发放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

    朱远航耐心倾听,并不时插话询问细节。他深知,在这样高寒、封闭的环境中,群众的需求往往被忽视,而治理工作如果脱离实际,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

    “治理的关键在于精准。”他对身边的干部说,“我们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照搬内地的做法。比如在这里,我们要优先解决教育、医疗、取暖等基本民生问题,然后再谈发展。”

    当晚,朱远航召集团队成员开会,梳理当天收集到的信息,并初步拟定了一份《关于高寒牧区治理改革试点的建议方案》。他提出,应设立“高寒地区专项治理基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同时,推动建立“双语治理队伍”,确保政策传达无误、执行有效。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这是我们在民族地区推进治理现代化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他说,“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再好的政策也只能停留在纸上。”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窗外风雪呼啸,帐篷内却灯火通明。朱远航坐在角落里,低头写着什么,神情专注。

    第二天一早,他带着团队继续走访其他牧户。这一次,他特意换上了当地牧民送给他的一件藏袍,以示尊重和融入。果然,这一举动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交流也变得顺畅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在一处牧民家中用餐。主人端出热腾腾的酥油茶和糌粑,朱远航接过碗,轻轻吹了口气,一口喝下。

    “味道不错。”他笑着点头,“比我上次在拉萨喝的还地道。”

    众人哄笑,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饭后,朱远航拉着几位牧民代表,详细讲解了国家关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最新政策,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