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章 带血的证据(2 / 5)

报,但相关部门一直未予公开回应。

    “这个项目我们确实了解过一些情况。”张文斌皱眉道,“但涉及多个部门,牵扯复杂,不好轻易下结论。”

    朱远航沉吟片刻,道:“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如果只是避重就轻,那等于掩盖问题。但如果全面揭露,又可能影响当地稳定。”

    最终,他决定亲自带队深入调查。他们走访了项目受益户、村干部、工程承包商,甚至找到当初负责审批的财政局工作人员。经过三天高强度核查,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报告显示:该项目原计划修建一条通村公路,预算1200万元,实际拨款800万元,其中400万元用于支付前期征地补偿,剩余资金至今去向不明。而公路建设仅完成30%,村民怨声载道。

    “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系统性漏洞。”朱远航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需要建立更透明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真正落到百姓头上。”

    这份报告经研究中心上报后,很快引起了高层关注。巡视组随即介入调查,并约谈相关责任人。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自查自纠,对涉事人员作出处理。

    风波过后,朱远航并未松懈。他意识到,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执行层面的保障。于是,他提出推动“阳光政务”平台建设,将所有民生项目纳入统一监管系统,实现从立项、审批、施工到验收的全流程公开。

    “老百姓有权知道钱是怎么花的。”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只有信息公开透明,才能减少腐败空间,增强政府公信力。”

    这一建议得到了广泛支持,并迅速在多个试点县市推广。例如,在青海黄南州同仁县,当地通过“阳光政务”平台公示了全县36个扶贫项目进展,群众可随时查询资金流向,极大提升了满意度。

    与此同时,朱远航还推动建立了“群众监督员”制度。每个行政村选出1-2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或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定期检查村级事务,并向乡镇党委汇报。

    “以前总觉得监督是上级的事,现在发现,群众才是最有力的监督者。”一位担任监督员的藏族老支书感慨道。

    这些举措初见成效,但朱远航深知,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开始思考如何将经验上升为制度,形成可持续的治理模式。

    有一次,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年轻干部提问:“朱主任,我们在推进治理创新过程中,常常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懂双语、熟悉本地文化的干部更少,怎么办?”

    朱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