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章 到底有多黑暗(2 / 5)

们要做的,不是派几个大学生去挂职锻炼,而是系统性地培养本土治理力量。”他在会上强调,“只有让本地人愿意留下来、干得好,才能真正把治理做实、做深。”

    这一建议很快获得国务院领导批示支持,并纳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随后,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制定了详细实施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首批试点县市。

    与此同时,朱远航还推动建立了“中国乡村治理观察指数”,通过对村庄治理效能、群众满意度、公共服务水平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形成可动态更新的数据平台,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这项工作虽然繁琐复杂,但他始终坚持亲力亲为。为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他多次带队前往偏远山区实地核查,甚至亲自入户走访,与村民面对面交谈。

    一次,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独龙江乡,他顶风冒雪走进一户农户家中。这家人住在木板搭建的房屋里,取暖靠火塘,照明用蜡烛。女主人听说他是中央来的干部,激动地说:“我们这里太偏了,平时难得有人来。您能来,说明政府没有忘记我们。”

    朱远航眼眶湿润了。他蹲下身,握住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轻声说:“我们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角落的百姓。只要你们有困难,我们就一定想办法解决。”

    这番话被随行记者拍了下来,后来在新闻报道中播出,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留言表示感动,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然而,朱远航深知,感动只是一时的,真正的改变需要持续的努力。他开始思考如何将“需求导向型治理模式”进一步深化,使之成为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于是,他提出了“治理服务清单制”概念,即由村级组织牵头,定期收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逐级上报并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同时,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地见效。

    这一创新举措在多个省份试点后取得良好成效。例如,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当地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难题,优先安排资金修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数万群众长期吃水难的问题;在甘肃定西市通渭县,则通过群众参与决策的方式,优化了农村道路硬化方案,大幅提升了通行效率。

    朱远航把这些案例整理成册,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他还亲自撰写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核心逻辑。

    文章一经刊出,便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地方干部纷纷联系研究中心,希望借鉴相关经验。而朱远航也乐于分享,经常亲自带队前往各地授课,传授治理理念和方法。

    有一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