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1章 杀机四伏(4 / 4)

通过设立“数字志愿者”队伍,帮助村民熟悉操作流程;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明确村级干部在智慧治理中的职责分工,防止推诿扯皮。

    与此同时,他还推动建立“村级治理技术员”制度,从全县选拔一批年轻、有技术背景的人员派驻各村,专门负责智慧治理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培训指导。此举不仅提升了系统的使用效率,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就在治理系统不断完善的同时,一场关于“权力边界”的争议悄然浮现。

    南岭乡一位老党员向县委写信,质疑村级议事平台上的决策权归属问题:“现在村里大事小事都要走APP投票,但最终执行还是靠村干部。这种‘线上民主’是不是只是形式?”

    这封信被转交到朱远航手中。他没有回避,而是亲自带队前往南岭乡召开座谈会,邀请村民代表、村干部、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共治机制”的真正内涵。

    会上,朱远航坦言:“我们推进智慧治理,并不是要把权力交给机器,也不是让村民变成投票工具。真正的共治,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决策,也能监督执行。”

    他进一步强调:“技术是手段,人本才是核心。我们要做的,是构建一个既尊重民意,又能高效执行的治理体系。”

    随后,他牵头修订《村级智慧治理操作手册》,新增“共治权责清单”,明确村级议事平台的决策权限、执行流程及监督机制。同时,推动建立“议事结果公示+执行反馈”双机制,确保每项决策都能落地见效。

    这项改革很快在全县铺开,并得到了省委的高度评价。省委书记专门批示:“青岭经验再次证明,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的人性化和执行力的有效结合。”

    正当朱远航全身心投入基层治理深化工作之时,一封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函件悄然送至县委办公室。函件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

    >“朱书记,您的治理共同体理念,已纳入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试点规划。现拟组织专家团队赴青岭调研,请予支持。”

    这意味着,青岭的探索将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朱远航深知,这是机遇,也是考验。他迅速部署接待方案,并着手整理近年来的治理成果,准备向更高层汇报。

    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而他,也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