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7章 清洗(2 / 5)

他决定采取“渐进式嵌入”策略:先从最基础、最容易接受的场景入手,比如农村养老巡访、留守儿童心理陪伴、农业灾害预警等。他安排技术人员开发了一套低功耗、离线可用的AI语音助手,并通过村委会进行试点推广。

    起初,村民们仍有些抗拒。但当他们发现这个小小的设备能在雨季前自动提醒山洪风险,在寒冬时节主动联系送暖物资,甚至能通过语音识别分析老人的情绪变化并通知子女后,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一个月后,一位留守老人的女儿激动地打来电话:“妈说她现在每天都能听到‘小智’的声音,感觉家里有人陪着说话。她说,这是她一个人住这么多年,第一次觉得不是被遗忘的人。”

    朱远航听后久久无言。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胜利,而是治理理念的一次真正落地。

    回到青岭后,他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提出“AI下沉计划”,强调“技术适配性”和“人文可接受度”两大原则。他要求所有AI项目在部署前必须经过本地化测试,确保其符合当地文化习惯和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他还推动建立了“基层治理体验官”机制,邀请普通群众作为监督者,参与AI系统的试用和反馈。他说:“治理不能只靠专家判断,更需要老百姓的真实感受。”

    这项举措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各地纷纷设立“数字治理体验中心”,让群众亲身体验AI服务流程,提出改进建议。不少地方还出现了“AI治理意见箱”,鼓励居民以匿名方式反映问题。

    这种“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很快显现成效。在北方某市,一名社区志愿者指出,AI健康监测系统在老年人群体中存在误判现象,导致部分老人频繁被上门检查,造成心理压力。该问题被迅速上报至技术团队,算法模型随即优化调整,避免了更多误会。

    朱远航看到这份整改报告后,在批示栏写下一句话:

    >“真正的智慧,是听得见沉默的声音。”

    这句话被印在《AI时代的治理温度》第二版扉页上,成为新一轮培训教材的核心理念之一。

    然而,正当一切看似顺利推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将AI治理推向风口浪尖。

    南方某市一家医院引入AI辅助诊疗系统后,发生一起严重医疗事故。系统未能准确识别一位患者的罕见病症状,导致延误治疗,最终患者不幸去世。家属愤怒控诉,舆论哗然,“AI杀人”的标签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朱远航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彻查事实,公开透明。”他亲自赶赴事发地,召集医学专家、伦理学者、法律界人士组成联合调查组,并承诺无论结果如何,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