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禁止任何地方政府以任何形式将信用积分与政治立场、宗教信仰、个人言论自由挂钩,并规定所有信用系统必须接受第三方独立审计。
朱远航在这场风暴中,再次展现了他坚定的立场与专业的能力。他不仅赢得了中央的信任,也重新赢回了基层群众的信心。
然而,他也深知,这场斗争并未真正结束。
回到青岭后,他开始着手一项全新的研究课题??“基层治理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他意识到,过去几年的教训表明,仅仅依靠制度和技术本身是不够的。如果基层干部缺乏足够的伦理认知和技术素养,那么再先进的系统也会被滥用。
为此,他联合多所高校和党校,共同编写了一本名为《基层治理者的科技伦理课》的教材,并推动将其纳入全国乡镇干部培训课程体系。
书中提出了“三个底线”原则:
1.**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不得成为谋私的工具;
2.**数据采集必须透明合法**,不得侵犯公民隐私;
3.**治理过程必须尊重民意表达**,不得压制多元声音。
这本书出版后,迅速在基层干部群体中引起广泛讨论。许多地方组织专题学习,并邀请朱远航前去授课。
有一次,在一次培训班上,一位年轻镇长问他:“朱老师,您一直强调技术不能成为压迫的工具。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平衡治理效率与群众权利之间的关系?”
朱远航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这个问题我也问了自己很多年。后来我明白,答案其实很简单??当你做出每一个决策的时候,都要问自己一句:如果是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面对这个决定,他们会怎么想?如果他们也会感到委屈或恐惧,那你就要停下来,重新审视你的做法。”
全场寂静无声,只有窗外的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时间悄然流转,转眼间已是2026年的初夏。青岭的田野上,稻谷再次抽穗,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阳光混合的气息。
朱远航依旧坐在老槐树下,手中拿着一本新书的手稿。这次的书名是《治理的灵魂》。
他抬头望向远方,眼神坚定而温柔。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他不再孤单。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认同他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