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北地区的县委书记在结业典礼上感慨道:“过去总觉得‘为民服务’是个口号,来了青岭才知道,它其实是一种可操作、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逻辑。”
与此同时,青岭村的“朱武青年志愿团”也迎来了第100万名注册志愿者。这支队伍遍布全国各大高校、机关单位、社区街道,已成为新时代青年投身基层、服务人民的重要平台。
2080年夏,青岭村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朱武精神教育基地”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该项目将全面修复村内历史建筑群,打造集红色旅游、研学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基地扩建过程中,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不少在外务工的青年人也纷纷回村参与建设。他们说:“这是我们的根,不能断。”
当新落成的“朱武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时,馆内展陈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伟大一生。
讲解员小张站在展厅中央,望着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内心无比自豪。他知道,朱主席的精神,早已化作千万人的信仰,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整片天空。站在展馆门前,小张望向远处那棵老槐树,心中默念:朱主席,您看,我们都记得您说的话,也一直走在您指明的路上。
风吹过,树叶轻轻摇曳,仿佛回应着他的心声。
真正的权力,从来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是否真正走进了人民的心里。
朱武做到了。
而这份精神,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2081年春,青岭村迎来了“朱武精神研究院”与国家社科基金联合设立的“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奖”。这是全国首个以基层治理为主题的国家级奖项,旨在表彰在乡村治理、社区建设、群众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首批获奖名单公布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来自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十几个村级组织、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入选,他们中有坚持十年如一日为村民送医送药的乡村医生团队,有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驻村工作队,也有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的青年志愿组织。
颁奖典礼上,一位来自西南山区的村干部代表激动地说:“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没想到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这份奖励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朱武精神’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落地,研究院还启动了“百镇千村治理提升计划”,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帮助地方完善治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