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锈蚀余响(4 / 5)

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高效农业、环境净化、医疗、基础教育、通用型蒸汽机械的优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和落后。老一辈的传统工匠许多已经离世,年轻一代几乎都被培养成了深钻计划的专家,让他们现在去研究如何提高作物产量或者净化水质,无异于让战舰工程师去编筐。

知识体系出现了巨大的空白。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极度匮乏。

更可怕的是思维模式的僵化。长期的军事化管理和对单一目标的追求,使得整个矮人社会缺乏应对这种剧变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工程师们习惯于执行来自顶层的、目标明确的指令,而非自主地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当指令变得混乱或缺失时,许多人陷入了迷茫和无所适从。

试图转型的工坊往往只能生产一些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的产品,无法支撑起庞大的产业人口。失业率攀升,社会不满情绪持续累积。

一些绝望的工程师,甚至秘密地试图重启某些被禁止的、小型化的“异化”能量实验,希望能找到一条捷径,结果引发了数起惨烈的爆炸和污染泄漏事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恐慌和对技术的不信任。

崩溃并非发生在一夜之间,而是一个缓慢的、持续了数十甚至上百年的过程。

王庭的权威如同夕阳下的雪人,一点点融化。中央政府的职能逐渐瘫痪,政令不出王庭山脉。各个地区、各个强大的工坊和氏族,为了生存,不得不开始自顾自。

他们根据自身残存的资源和优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曾经的“钢铁丘陵”,那片无比辉煌的核心区域,反而成了最寂静的地方。巨大的锻炉冰冷如山,交错的道路被荒草和沙尘掩埋,宏伟的建筑只剩下空壳,如同巨兽的化石,诉说着往日的荣光。只有一些不愿离开故土的矮人老人,以及后来迁入的、适应了金属废墟环境的野生动物,还在这片巨大的荒芜之地上徘徊。

矮人文明没有灭绝,但它从一个高度集权、技术激进、目标宏大的统一王朝,瓦解成了一个个分散的、发展不均的、回归保守甚至原始的大小部落。他们依旧坚韧地生存着,守护着各自残存的知识和技艺,但那个梦想着“永恒钢铁”、让大地为之颤抖的矮人王朝,已然成为了历史的回响。

而那座位于荒芜之地以南,原本为了抵御锈铁病而倾举国之力建造的宏伟要塞——红帽隘口,也迎来了它命运的转折。

在灾难并未爆发的当下,它那针对锈蚀狂潮的防御功能失去了大部分意义。驻扎于此的军团逐渐缩减,庞大的防御设施大多进入了封存维护状态。

然而,它并未被完全废弃。

其本身作为工程奇迹的战略价值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变成了一个象征,一个提醒,一个观察站。

矮人们,即便是分散了,也从未真正遗忘那场险些发生的自我毁灭。红帽隘口那高耸的、冰冷的钢铁城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后人,盲目追求力量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并且,他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越过了脚下这片正在缓慢“愈合”的荒芜之地,投向了更北方——那片被永恒冰雪覆盖、极光流淌的霜语山脉。

关于精灵,关于冰冠要塞,关于那场无声无息的“大冻结”的消息,通过零星的贸易路线和冒险者的口耳相传,逐渐在矮人部落中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