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手舞足蹈,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怪响,还在徒劳地挣扎。
可不过两三下,他便猛地咳出一大口血沫,四肢骤然失力,只剩下一具被枪尖挑起的躯体,在元昭的马前晃荡。
一场毫无悬念的追杀,就此落幕。
李丰这等靠阴狠上位、却无半分真本事的货色,终究成了元昭枪下的亡魂,也算应了那句“恶有恶报”。
袁雄那五万大军,终究是迎来了大败亏输的结局。
这场溃败来得迅猛而彻底,不仅主帅张薄、李丰双双殒命,麾下的兵丁更是成片瓦解,一口气便有近两万人选择了投降。
这些投降的士兵,与其说是战败而降,不如说是累到了极限——长途疾行的疲惫早已耗尽了他们的力气,别说反抗,就连逃跑的力气都没了。
既然跑不动,索性便直接放下了武器。
毕竟,刘醒非的仁义山寨早已名声在外,那杆“仁义”的大旗可不是摆设。
先前,仁义山寨连无人肯要的青瓦军都愿意仁慈接纳,这般气度,让这些士兵打心底里觉得,投到刘醒非麾下,断不会有屠军杀俘的祸事。
横竖都是活,既然不会死,又何必再拼命反抗?
更何况,他们之中许多人本就是被强抓的壮丁,当兵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对袁雄哪有半分忠心可言。
如此一来,投降时竟异常老实,一个个垂头丧气地放下兵器,任由仁义山寨的兵卒接管。
这场大胜,仁义山寨几乎兵不血刃便收纳了近两万降卒,战果之丰,远超预期。
不过,溃败的袁雄军中,仍有一丝余烬未灭。
有个名叫铜锤的底层军官,在乱军之中还算镇定,竟带着大约三万人一路向西奔逃。
只是这逃亡之路同样凄惨,一路上不断有士兵掉队、溃散,或是被追兵俘获,等他拼死将残部带入沂水关时,身边的兵力已不足一万。
好在沂水关本就有守兵,两者相加,勉强凑出了两万人。
更幸运的是,后续一些零零散散的溃兵也陆续赶到关下,几经收拢,终于攒足了两万五千余人。
站在沂水关的城楼上,看着关下那片虽然狼狈、却总算有了些规模的队伍,铜锤这才长长松了口气。
至少,袁雄的这股势力,总算没有彻底覆灭在这场溃败里。
只是他心里清楚,经此一役,元气大伤的他们,怕是再难掀起什么风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