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观点多少是带着点个人色彩的——林序本来以为这会招来反对,但没想到,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点了头。
包括王一帆。
“我认为老赵说的是对的,哪怕是基础物理的发展,也一定跟生产力强相关的。”
“我们要建造更好的实验设备,也必须依靠更强大的生产力。”
“所以,用一段时间,先把基础打好,我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先举手了,其他同志呢?”
话音落下,众人纷纷举手。
林序当然也表示赞成,随即问道:
“如果从工业体系升级的角度来寻找那个‘节点’,那我们具体要做什么?”
“或者说得直接一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三板斧。”
赵士程回答道:
“能源,通讯,智能化。”
“因为林序同志的精力也有限,时间也有限,我们就不要搞得那么繁杂。”
“我就说得武断一点。”
“能在短期内、最大程度提高工业化水准、生产力水平的技术,就那么几样。”
“核聚变,室温超导,量子计算,高级人工智能。”
“如果再加上一条,那就是高速率低延时的工业物联网体系。”
“后续的技术探索,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这些领域上,各位认为可行吗?”
“我没有意见。”
王一帆首先回答,但紧接着又问道:
“时间呢?这个发展推动的时间,我们要定在多长才合适?”
“上一次节点推动我们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这一次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吧?”
“更何况,我们推测的节点是否正确,都还不能下定论。”
“这个时间,我们是不是要先做一个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