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序走进协调小组的办公楼,在自己的会议室里召集了一场简单的会议。
参会的所有人,都是协调小组的核心人员。
其中包括主要负责高能物理领域基础研究的王一帆,负责总体情报协调和调度的陈义心、秦风,负责各工业部门调度支援工作的军民融合委办代表赵士程,以及国资委代表贺炔。
他想要讨论的问题很简单。
关键节点已经达到,但下一个节点具体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
那么在这个“空窗期”内,协调小组的工作应该怎么走。
林序首先通报了自己在节点之后、在看到新的世界之后发现的重大科技进展,并列明了后续可能推动现实世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包括量子技术、引力波探测技术、核热液氧发动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更完备、更高效的工业生产技术。
而在听完他的介绍之后,委办的赵士程首先发言。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哈。”
“从目前的特征来看,林序同志看到的那个‘未来世界’,一定是经过了生产力大发展阶段的。”
“而生产力大发展,肯定不只是跟量子技术、基础物理学进展有关。”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核热液氧发动机,这分明就是90年代的技术,但因为其设备制造难度大、材料要求高、加工精度要求严苛,我们到现在也没有把它当做主流技术来发展。”
“而那个世界-——我们暂且就称之为未来世界吧,竟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那就说明,他们一定是在‘工业体系’上有突破。”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节点,很可能就跟工业体系突破有关。”
“当然,即使无关,我们从这个方面下手,也是最稳妥、收益最大的选择。”
“这个观点大家赞同吗?”
赵士程虽然是委办的代表,但他本身是搞工业的,年轻的时候甚至还在早就已经取消的重装办任职过。
所以他关注的重点也是工业,这无可厚非。
他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