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问沈师傅“这块刻丝面料要织多少天”问赵姨“‘双花合香’要放多少蜂蜜”。
听评弹时,她已经能不用看字幕,就能听懂《玉蜻蜓》《珍珠塔》等经典唱段的内容,还能跟着哼唱几句。
甚至在给来帮忙的年轻人讲解工艺时,也能用苏州话穿插几句方言俗语,让讲解更接地气。
“倷看,这块苏绣面料的针脚要匀,就像苏州话的调子,不能忽高忽低。”徐佳莹一边教陈萌萌绣雏菊,一边用苏州话讲解。
“‘打籽针’要绕三圈,就像说‘难为倷’(谢谢)时,尾音要拖三下,这样才够味。”
陈萌萌跟着她的节奏,不仅学会了基本针法,还记住了几句实用的苏州话,开心地说:“以后再参加活动,我就能用苏州话和手艺人交流了!”
江源的《江南工艺十二时辰》系列画作也在改造期间完成了最后一幅。
每一幅画都充满了丰富的文化细节:子时画的是林师傅在月下调试古琴,琴旁放着苏州话版的《琴谱》。
丑时画的是赵姨在灯下整理老香方,纸上写着苏州话的香材名称。
寅时画的是李奶奶在厨房准备点心馅料,嘴里念叨着苏州话的食谱。
卯时画的是沈师傅在晨光中检查缂丝经线,指尖划过丝线时还在用苏州话默念“匀一点,再匀一点”。
江源将这十二幅画整齐摆放在临时搭建的画架上,请众人提意见。
沈师傅看着申时那幅画,指着画中徒弟的笔记本笑道:“这里的‘水浪纹’苏州话标注得真准,连我平时常说的‘织的时候要跟着纹路走’都画进去了,就像把我平日里教徒弟的场景搬上了画纸。”
赵姨则偏爱卯时的画:“这画里的晨光,和我每天早起整理香方时的光线一模一样,连我用的青花瓷罐都画得分毫不差。”
林晓雨的“老宅变身记”短视频也更新到了第五期,视频记录了从老宅破旧的初始状态,到众人一起清理、刷墙、搭建织机的全过程。
最新一期视频的结尾,是江源在墙上勾勒壁画轮廓的场景,配上林师傅轻柔的古琴曲和徐佳莹的苏州话旁白。
“这座老宅子,就像江南的传统工艺,只要有人用心呵护,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视频发布后,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