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已安排‘文艺战神顾晚舟’话题切片。”
---
保姆车里,顾晚舟正把最后一片虾片塞进嘴里,脚晃着那只没穿鞋的高跟鞋,像在打节拍。
手机弹窗一闪,热搜第一蹦出来:艺术与资本的对抗。
她挑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5章:学术包装的降维打击(第22页)
点进去,第一条热评是:“原来我们愤怒的不是她不演,而是整个行业都在逼女人用身体换戏份。”
再刷,陈墨的微博上了热榜:转了一篇题为《从顾晚舟拒演事件看东亚影视生产的结构性*暴*力》的长文摘要,底下评论炸了。
“卧槽,这都能写成论文?”
“建议纳入传媒院校教材。”
“孙导:我只是想拍个戏。
学术界:你参与构建了父权叙事机器。”
林姐凑过来看,眉头还是皱着:“这调子起太高了吧?粉丝会不会觉得你装?”
顾晚舟懒洋洋往后一靠:“让他们说。
能用脑子打赢的仗,干嘛非要骂街?”
她拿起手机,转陈墨博文,配文:“谢谢学者们认真对待一个演员的选择。”
三分钟后,评论破万。
有人截图到豆瓣小组:“看,顶流开始走知识精英路线了。”
另一条回复秒怼回去:“你管这叫‘走路线’?人家是被人拿堕胎剧本砸脸上,才逼出一篇社会学解剖报告。”
更绝的是知乎,新热帖标题:《为什么顾晚舟这次能赢?》
高赞回答第一句:“因为她没停留在‘我不演’,而是让所有人看到‘为什么必须有人逼你演’。”
---
与此同时,陆砚之正盯着后台数据。
艺术与资本的对抗登顶热搜第一,阅读量破十八亿。
紧随其后的孙导演潜规则未遂也冲进了前十,词条下方不再是“爆料”
“锤人”
这类娱乐化标签,而是出现了大量“系统腐败证据链”
“权力寻租典型样本”
等表述。
更有几个大学影视社账号联动帖:“本周末读书会主题:《从顾晚舟事件重思表演者的主体性》。”
陆砚之嘴角微扬。
这才是降维打击——当你还在想着怎么压热搜、找水军、扯“创作自由”
的遮羞布时,对手已经把战场搬到了学术殿堂,让你连辩驳的资格都没有。
毕竟,谁敢当着一群教授的面说:“我觉得让女演员堕胎挺合理的,戏剧需要冲突?”
那不是立场问题,是智商问题。
他合上电脑,起身时碰倒了糖包盒,懒得捡。
走出咖啡馆,阳光刺眼,他抬手挡了一下。
手机震了。
是陈墨来的截图:国际文化论坛官网更新,他的论文摘要已被收录进“东亚影视生态专题研讨”
单元,言嘉宾名单里写着:“匿名投稿,案例提供方为中国独立研究团队。”
陆砚之回了个“嗯”
。
又补了一句:“告诉他们,后续还有更多数据。”
他收起手机,朝片场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