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真正目标不是凉州(4 / 5)

p; 第三封,则写给苏婉儿:

    >“吾徒:

    >我即将入京,或囚或贬,皆在预料之中。唯有一事相托??请你组织南洋诸国留学生,编写一部《南海风俗志》。不评优劣,不论对错,只如实记录各地语言、礼仪、信仰、耕作之法。告诉世人,差异不是威胁,而是文明的财富。

    >若我未能归来,请继续走下去。不必为我悲伤,只需记住:灯熄之时,正是点火之始。”

    七日后,李延宗单骑离伊州。没有仪仗,没有随从,仅背一囊书稿,腰挂旧笔砚,白衣素袍,宛如当年进京赶考的穷书生。

    沿途百姓闻讯,纷纷出户相送。有人跪地叩首,有人燃香祷祝,更有农夫抬出自留口粮塞入囊中,哽咽道:“李先生,吃饱了才有力气跟皇上讲理啊!”

    进入京畿地界时,队伍已绵延数里。各地书院师生、商旅、匠人、戍边老兵,乃至曾受新政惠及的贫户,皆自发追随。他们不喧哗,不呼口号,只是默默行走,形成一道前所未有的“无声长龙”。

    抵达城门前,守军拒不开门。领将高喝:“奉旨查办要犯,不得擅入!”

    李延宗上前一步,朗声道:“我不是要犯,我是来上课的。”

    话音未落,身后万人齐声应和:“我们是来上课的!”

    声震九霄,宫墙为之动摇。

    三日后,皇帝召见。

    金殿之上,群臣列班,肃穆森然。李延宗布衣草履,手无寸铁,却挺直脊梁,一一回应质问。

    问:“尔倡‘民选乡议’,岂非动摇社稷根本?”

    答:“三代以上,尧舜禅让,亦为民选。难道圣人之道,反不如后世专制?”

    问:“尔纵弟子干涉他国内政,致南海动荡,居心何在?”

    答:“伊州学子遍布南洋,皆以私人身份讲学行医,从未持兵刃。若传播知识即是干涉,那孔子周游列国,是否也在颠覆周礼?”

    问:“尔鼓吹‘怀疑精神’,致使青年离经叛道,败坏纲常!”

    答:“《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若不允许怀疑,儒家经典岂非成了枷锁?真正的纲常,经得起追问。”

    每答一句,殿内便多一分寂静。连最激烈的反对者,也渐渐闭口。

    最后,太子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