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停的时候,宫道上积着薄薄一层白,被月亮从云里筛下的光一照,亮得像撒了层碎银。朱祁镇怀里的双枪竹兵硌着肋骨,手里的小竹粮仓蹭着掌心,倒让他想起下午在暖阁里,太皇太后端来的那碗鹿肉汤——红亮亮的鹿肉炖得烂熟,撒了把葱花,热气一扑脸,把宫里的寒气都逼退了三分。
“王振,”他忽然把脸往王振方向偏了偏,声音压得低,“你说宣府的兵,这会儿是不是也在看月亮?”
王振正拿手替他拢着风,闻言脚步顿了顿,随即笑道:“陛下心细。宣府的夜比宫里冷,兵卒们守在城头上,揣着您恩典的粮食,蒸出的热馒头定是烫得慌,他们捧着馒头看月亮,就跟看着家乡的烟火似的。”
这话让朱祁镇抿了抿唇。他想起白天杨士奇递来的折子,说大同的兵一到宣府,瓦剌的人就不敢再靠近独石口。那会儿他挺着胸脯跟杨士奇说“他们守着粮仓,得先吃饱才有力气挡瓦剌”,现在想来,倒觉得那话里的分量,比竹兵的竹签还沉些。
宫灯在廊檐下晃着,把两人的影子投在雪地上,一长一短地跟着。朱祁镇忽然蹲下身,把小竹粮仓往雪地里放了放,又把双枪竹兵摆在粮仓旁,像是在排兵布阵。
“你看,”他仰起脸,睫毛上还沾着雪沫子,“这竹粮仓像不像宣府的粮仓?竹兵守在边上,就跟老兵守着粮食似的。”
王振忙蹲下来帮他拢好竹兵,生怕雪水浸坏了:“像!比宣府那土粮仓精致多了。等开春了,奴婢让工部的匠人给您做个大的,能装下十队竹兵,让他们都在里头站岗!”
朱祁镇眼睛亮了亮,又很快暗下去。他想起太皇太后方才的话——“从京师到宣府得走十几天,馒头早坏了”。原来有些心意,不是揣在怀里就能送到的。就像他想让老兵吃口热鹿肉,到头来才知道,拨粮让宣府自己蒸馒头,才是真的帮到他们。
“王振,”他慢慢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雪,“你说那姓王的老兵,他娘在家蒸的馒头,是不是比宫里的鹿肉还香?”
王振愣了愣,随即叹了口气:“老兵的娘蒸的馒头,是家的味道。宫里的鹿肉再好,也比不过老娘灶上的烟火气啊。”
这话让朱祁镇沉默了一路。直到快到自己宫殿门口,他才又开口,声音闷闷的:“那等开春瓦剌真的不敢来了,大同的兵撤回去,老兵就能回家吃他娘蒸的馒头了吧?”
“能!”王振的声音陡然响亮,“等开春草绿了,瓦剌不敢来犯,大同的兵一撤,老兵们就能回家里,守着娘,吃热馒头,再也不用揣着干粮在雪地里站岗了。”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