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后来又增加到四十万,与赵军不相上下。
这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平,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将秦国的资源都吸了过去。为了保障部队的后勤供应,每天都有将近一百万人来往于咸阳与长平之间。而且为了填补四十万大军派出去之后的空虚,不得不征发更多的农民去防守函谷关和武关。所谓“日费千金”,那是孙武那个年代的老黄历。秦昭王每天早上一睁眼,第一个念头便是又有一万金不见了。
这样下去,就是座金山也得掏空了啊!
有一天,秦昭王跟范雎商量:“您看,咱们要不先把军队撤回来,免得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反倒钻了咱们的空子。”
范雎摇摇头说:“那就前功尽弃了。”
“可是,廉颇老奸巨猾,无论如何都不出来应战,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
范雎笑了:“大王不要着急,老臣已经在采取措施了,不出一个月,赵军必定出战。”
原来,这段时间以来,范雎一直没有闲着。他不断派出间谍,带着巨额资金前往赵国散布谣言:“秦国最害怕的,就是赵国改派赵括为统帅。”
赵括是谁?赵奢的儿子。
《史记》记载,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喜欢谈论军事,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自己。有时候赵奢和他讨论军事问题,连赵奢都说不过他。赵奢死后,赵括继承家业,也时常在宫中听命,深得赵孝成王信任。
关于秦国害怕赵括的谣言传得沸沸扬扬,终于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赵孝成王眼前一亮,是啊,龙生龙,凤生凤,赵括年轻有为,又是名将赵奢之子,深知军事,如果取代廉颇的话,肯定可以改变这种不死不活的局面。他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要赵括前往长平去统帅部队,换下廉颇。
蔺相如听到这件事,大吃一惊,不顾体弱多病,来到宫中劝赵孝成王:“廉老将军劳苦功高,在前线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派人替换他?退一万步说,您实在要换,可以派其他人去,为什么一定要派赵括呢?”
赵孝成王反问:“赵括为什么不行?”
蔺相如说:“赵括徒有虚名,只会啃他父亲留下来的兵法,根本不懂得随机应变,让这样的人带兵,就好比一个弹琴的人,都用胶把弦柱黏死了,您觉得他还能弹出什么好曲子?”
赵孝成王不听,还是任命赵括当了大将。
没想到,很快赵括的母亲就进宫求见,要求取消这项任命。
赵孝成王不理解:“儿子当了大将,全家脸上都有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