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沉得住气,赵孝成王却沉不住气了。
确切地说,赵孝成王从一开始就沉不住气。早在六月间,秦军刚刚攻破赵军两座营垒的时候,赵孝成王便对廉颇的指挥能力产生了怀疑,心急火燎地与楼昌、虞卿等大臣商议对策。
赵孝成王说:“这样下去不行,寡人想派兵增援廉将军,把上党夺回来。”
楼昌的意见是,增兵无益,不如派使者带重金到秦国媾和。
虞卿一贯主张合纵抗秦,他说:“那些主张和谈的人,都抱定一个观念,认为赵军必败,所以不如早点讲和。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能不能讲和,主动权在秦国手里。大王您认为秦王是想打败我们呢,还是想逼我们讲和?”
赵孝成王想了想说:“秦王不遗余力,当然是想打败我们。”
“这就对了!”虞卿说,“您现在应该做的,是派使臣带着重金去魏国和楚国,让秦国觉得天下诸侯又组织了合纵,秦王才会有所畏惧。那时候再去与秦国和谈,才有可能成功。”
赵孝成王没有采纳虞卿的意见,还是派了一位名叫郑朱的使者前往秦国。
郑朱究竟是何方神圣,史料上没有记载,《战国策》中仅仅称之为“贵人”,总之不是什么特别尊贵的角色。然而,当郑朱来到咸阳,却受到了秦昭王和范雎的热情接待。不,岂止是热情,简直是大张旗鼓。这样一来,全天下都知道秦国和赵国在和谈,那些准备发兵救援赵国的诸侯一看这架势,心里都在想,人家都要和好了,没必要掺和这件事啦!
郑朱在咸阳住了十几天,享受的待遇和取得的成果完全不成正比——当他醉醺醺地离开咸阳的时候,秦昭王还是没有答应停战。而赵国已经失去了向诸侯求援的机会,只能咬紧牙关,独自面对秦国的全面进攻了。
到了八月间,赵孝成王又开始为廉颇的坚守不出发愁。
“寡人已经给他派去这么多援兵,廉将军为什么还不出击呢?”他多次这样对左右大臣说道。
有人回答:廉将军毕竟是老了,胆儿也变小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连平原君也是这样认为。赵孝成王于是派出使者前往长平,催促廉颇进军。可是使者去了三五拨,每次带回的消息都是廉老将军拒绝出战。
这个廉颇,究竟有没有把寡人放在眼里?赵孝成王又急又气,黑着脸在宫里走来走去。他不知道,有一个人比他更着急,那就是咸阳城里的秦昭王。
自从廉颇坚守壁垒以来,秦国实际上也在不断地增兵,王龁手下的秦军渐渐地由原来的二十万增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