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邦友人的音乐外交(1 / 7)

    父死子替,兄终弟及,是封建社会权力交接的基本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并非完美无缺,从逻辑上讲,父死子替和兄终弟及,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当一个男人又有儿子又有兄弟的时候,他究竟是应该优先考虑儿子呢,还是兄弟?

    我们只能这样猜测,发明这一制度的老祖宗,他所在的年代,生产力还很不发达,人的寿命也很短。当一个男人去世的时候,他或许没有儿子,或许儿子还很小,不足以担当大任,所以往往要传位于兄弟,以保持家族的延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人的寿命开始增长,私心也变得狭窄,男人们越来越愿意将家业和国家交给儿子,而不是兄弟。久而久之,父死子替成为常规,而兄终弟及则越来越罕见了。

    前面说过,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周王室的先祖周太王喜欢有才能的小儿子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很想立季历为储君。周太王的嫡长子吴太伯知道父亲的心意,便远远地逃到南方的荆蛮之地,以示孝顺与让贤之意。蛮夷之人为其义举所感动,就主动追随他,由此建立了吴国。

    也许是长久以来与世隔绝的缘故,当中原诸国的王公贵族们都为继承权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吴国却还保留了一些先祖的古风。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据《史记》记载,寿梦有四个儿子,老大叫诸樊,老二叫馀祭,老三叫夷昧,老四叫季札。季札从小聪明过人,又饱读诗书,深受寿梦喜爱,他的三个哥哥也都对他爱护有加。寿梦去世后,诸樊即位,他当国君才三年,就提出要将王位让给季札。在诸樊看来,既然老头子喜欢季札,王位就应该传给季札,他只不过是过渡一下,替老头子守了三年之丧,就算完成任务啦!

    可季札坚决不同意,说:“您是嫡长子,君位本来就应该由您来继承,谁敢对此有不同意见?再说,成为一国之君不是我的愿望,还是让我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但诸樊坚持要让位,季札便干脆离开首都,搬到乡下去种田。诸樊没有办法,只好作罢。

    公元前548年冬天,诸樊亲率大军讨伐楚国,在巢城战死,此后,馀祭即位为君。根据《左传》记载,杀死诸樊的是楚国巢城的守将牛臣。但是据一本名为《吴越春秋》的野史记载,诸樊为了传位于季札,“轻慢鬼神,仰天求死”,按照这种说法,诸樊并非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天打雷劈之类的意外。这应当是无聊文人的臆病,如果一定要让位于季札的话,大可以自己一走了之,何必要搞得那么悲情呢?

    司马迁也不消停,他在《史记》中写道,诸樊临死的时候,给馀祭下了一道密令,要馀祭将王位依次传下去,直到让季札顺理成章地当上国君,“以称先王寿梦之意”。这道命令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馀祭和夷昧必须死得早,否则的话,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