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地盖着河南省学政衙门的鲜红大印,行文格式严谨,内容与他方才所说大致无二,正是关于在府城设立“进学馆”并遴选优秀蒙学童子的告示初稿。
此外,还有一枚小巧的铜牌,上面刻着“学政巡查”字样,亦是府衙信物。
“先生请看,”朱老六将公文和铜牌递上,“此事尚在初步遴选阶段先遣人暗中查访,由各学堂先生据实举荐,以免地方胥吏或某些乡绅借此营私,提前打点,塞入庸才,反使真正的良才被埋没。”
“待初步名单拟定,府衙自会有正式文书下达,调取学子户籍档册。晚生冒昧前来,正是此意。”
周先生仔细验看那公文上的大印和行文,又看了看那枚巡查铜牌,确认无误后,心中疑虑尽消,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激动。
他将公文恭敬地递还,语气充满了感慨:“原来如此!学政大人思虑周详,老朽佩服!是我等多疑了,还望朱公子海涵。”
这个时候,这几个先生,已经把朱老六的老爹,当作了河南省学政大人。
“先生谨慎,乃学子之福,何过之有?”朱老六收起公文,笑道,“那么,周先生心中可有人选?”
“有!有!”周先生此刻再无犹豫,昏黄的灯光下,他的眼睛闪着光,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种子即将破土:“首推一人,名为李栓柱!此子家境贫寒,然天资卓越,尤擅算学,心思之巧,推算之捷,老朽教书多年亦属罕见。读书识字,过目不忘,更能质疑问难,可见其心向学,非止于皮毛。”
接着,他又将王石头、赵大头等几个平日表现突出的孩子一一举荐,详细说明了各自的长处。
朱老六认真听着,尤其是听到李栓柱在算学上的天赋时,他眼中异彩连连,默默将“李栓柱,算学奇才”这几个字牢牢记住。
他带来的随从则在旁快速记录着。
“好,周先生举荐之人,晚生记下了。”朱老六拱手道,“此事尚需保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扰。待府衙正式文书到来,这些孩子便可准备赴府城进学了。先生为国家育才,功莫大焉!”
又客气了几句,朱老六便告辞离去。
而几个先生也是将其送出了学堂。
马车声辘辘远去,学堂内重归寂静,但周先生的心中却火热一片。
他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看到了李栓柱那孩子,或许真能凭借自身的才智,抓住这一线机缘,挣脱命运的桎梏,走向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广阔天地。
而这一切,都源于陛下推行的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官立蒙学”。
这文教之火种,似乎真的开始显现出它燎原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