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与纸的共生课
小木的指尖在虚拟雕刻板上悬了三秒,才重重按下虚拟刻刀。屏幕里的紫檀木框上,龙纹的最后一笔顺着惯性滑过——又是这样,本该绕开剪纸龙鳞豁口的纹路,像没长眼睛的藤蔓,死死裹住那道纤细的“活口”,把剪纸里透出来的、李师傅绣的金线都压成了暗纹。
他烦躁地扯了扯卫衣帽子,屏幕右下角的失败记录跳成了“5”。虚拟工作台的角落里,堆着四个同样歪扭的木框:第一个把剪纸豁口堵成了直线,第二个雕错了龙纹走向,第三个的木框边缘太粗,直接遮了半片龙鳞,第四个……第四个最可惜,就差最后一道嵌合缝,却因为计算错剪纸厚度,让木槽成了没用的浅沟。
“小木老师,木框边缘的龙纹总跟剪纸打架,有没有办法让它们‘让让’?”私信提示音突然弹出来,是社群里的用户“绣绣”发来的,后面还附了张截图:她雕的梨花木框把剪纸蝴蝶的翅尖压得变了形,蝴蝶像被掐住了翅膀,没了灵气。
小木盯着截图里的蝴蝶,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做这个“非遗手艺虚拟工坊”已经半年了,初衷是想让像他一样喜欢木雕却没条件拜师的年轻人,能在手机上练手艺。可自从上个月加入了赵奶奶的剪纸适配功能,问题就来了——木雕的硬纹路和剪纸的软豁口总凑不到一起,就像两个脾气不合的搭档,怎么都没法好好配合。
“又跟木框较劲呢?”温如霜的消息弹进来时,小木正对着屏幕叹气。她是工坊的“非遗联络人”,专门对接各地的老匠人,赵奶奶的剪纸、李师傅的苏绣,都是她牵线加进系统的。
小木把失败的木框截图发过去:“第五个了,还是压剪纸。绣绣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再解决不了,剪纸功能就成摆设了。”
过了两分钟,温如霜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张红底剪纸,剪的是条四爪龙,龙鳞的每道豁口处都贴着一根细细的竹篾条,竹篾泛着浅黄,跟红纸衬在一起,竟让龙鳞显得更立体了。“这是赵奶奶刚寄来的,说怕剪纸运输时豁口被压折,特意贴了竹篾留缝。”她的消息跟着进来,“你说,木雕说不定也能有‘留缝’的法子?”
小木盯着照片里的竹篾,突然坐直了身子。他怎么没想到?剪纸怕压,那就给它留个“位置”,木雕纹路绕着这个位置走,不就能避开豁口了?可具体怎么留?虚拟木雕不像实体剪纸,没法贴竹篾,总不能在屏幕上画道线吧?
“风痕说,木雕小镇的张木匠可能有办法。”温如霜又发来一条,“他明天要去小镇采买工具,我们一起去问问?”
小木几乎是立刻回了“好”。张木匠是工坊的技术顾问,去年小木做基础木雕功能时,就是他教的“顺纹雕法”——跟着木材的纹理下刀,雕出来的花纹才会活。说不定这位老匠人,真能解开他的难题。
第二天清晨,小木和风痕在长途汽车站碰了面。风痕背着个黑色双肩包,里面装着笔记本电脑和虚拟雕刻板,他是工坊的技术开发,所有功能都是他敲出来的。“我查了下,张木匠说的‘留缝’,可能是木雕里的‘嵌缝工艺’,但具体怎么用在虚拟系统里,还得看他怎么说。”风痕推了推眼镜,把电脑开机,屏幕上显示着小木昨晚传给他的失败数据。
木雕小镇在城郊,坐了一个小时的车才到。刚进镇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