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霜收到“小糖豆”投稿的那天,窗外正飘着细雪。办公桌上的非遗资料摊了半桌,最上面是陈老刚寄来的糖艺口诀手稿,墨迹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她点开投稿框里的附件,先是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年轻男人站在土灶前,蓝布衫的袖口卷到肘弯,手里握着一把铜勺,糖锅里的麦芽糖冒着朦胧的白汽,灶台上还摆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
碰撞铁锅的“当啷”声,混着一道沙哑的男声,哼着不成调的曲子:“糖儿甜,糖儿香,熬到浓时忆故乡……”最后是个稚嫩的声音,应该是小糖豆:“温姐姐,这是爷爷年轻时熬糖的录音,他现在眼睛看不清了,总说想再看看当年的糖锅。我想在虚拟工坊里,让爷爷‘走回去’。”
温如霜把手机贴在耳边,反复听那段录音。柴火声里,似乎还能闻到麦芽糖的焦甜,她忽然想起去年去陈老的糖坊,老匠人掀开糖锅时,那股热气裹着甜香扑满脸颊的感觉。“不能让这份念想散了。”她抓起外套,直奔风痕的技术部。
风痕正在调试“真实纠错模式”的竹编触感反馈,看到温如霜闯进来,手里的传感器还没放下:“怎么了?这么急。”
“我们做个‘时光复刻模块’。”温如霜把照片和录音递过去,声音里带着没压下去的激动,“你看这张照片,这个老糖匠,现在眼睛不好了,他孙子想让他再‘看’一眼自己年轻时熬糖的样子。我们要复原当年的场景,不只是画面,还要有声音、触感,甚至……糖的香味。”
风痕盯着照片里的土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传感器:“土灶的火焰跳动频率、铜勺的重量感、糖液搅动的阻力……这些都得精准。”他忽然抬头,眼里亮起来,“我记得城郊有个老糖坊,还保留着这种土灶,我们明天就去拍素材,录真实的柴火声、糖沸声,再测测铜勺的重量——虚拟里的手感,得跟真的一样。”
第二天清晨,两人就开车去了老糖坊。糖坊的主人是个姓王的老匠人,听说他们要为老糖艺复原场景,立刻开了门。土灶就砌在糖坊中央,灶膛里的柴火刚点燃,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发出“噼啪”的脆响。王师傅拿起一把铜勺,递给温如霜:“你试试,这勺柄上的包浆,是几十年熬糖磨出来的,握在手里得有沉劲,搅糖时才稳。”
温如霜接过铜勺,果然比想象中重。她学着王师傅的样子,往锅里倒了些麦芽糖稀,刚搅动两下,糖稀就粘在勺底,发出“滋滋”的轻响。“熬糖得看火、听声、摸勺。”王师傅在旁边指点,“火太旺,糖会焦;火太弱,糖熬不稠。你听,糖稀‘咕嘟’冒泡时,才是正好的火候。”
风痕的团队扛着设备,把土灶的每一处细节都拍了下来——灶台上的裂纹、锅沿的糖渍、铜勺柄上的三道划痕,甚至连柴火的纹理都录了特写。录音设备贴在灶壁上,把柴火的噼啪声、糖稀的沸腾声、铜勺碰撞的脆响,都清晰地收了进去。临走时,王师傅给他们装了一小罐刚熬好的麦芽糖,“你们带着,闻着这个味调虚拟场景,才够真。”
回到工作室,风痕的团队连夜攻关。他们根据照片里的土灶比例,用3d建模还原了灶台的每一处细节,连灶台上那个缺角的粗瓷碗,都按1:1复刻出来。为了模拟真实的搅糖手感,风痕在平板里加了重力感应模块——当用户握住平板搅动时,会感受到不同的阻力:糖稀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