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起来。林舟在工作室里反复看了好几遍那段视频,手指划过屏幕上虎头那只断尾糖龙时,忽然想起上个月去竹溪村的情景:当时虎头编龙身编到烦躁,把竹篾往地上一扔,说“编这个不如去掏鸟窝”,是林舟把数字糖龙的设计图给他看,指着龙尾的朝阳纹说“你看,这道弧线就像你早上爬树看的太阳”,虎头才重新捡起竹篾,蹲在地上编了一下午。
“拍卖要开始了,你要不要设个提醒?”助理敲了敲林舟的办公桌,递过来一杯热咖啡。林舟点点头,把手机放在键盘旁,眼睛却没离开电脑屏幕——上面是他刚改好的数字糖龙新特效:只要点击龙角,就能弹出孩子们做糖龙时的小视频,有小阿妹滴糖珠时的傻笑,有虎头编竹篾时的皱眉,还有竹阿婆手把手教他们的模样。他原本想等拍卖结束后再上线这个特效,可现在看着手机里的拍卖倒计时,忽然觉得,或许这些鲜活的瞬间,更能让藏家们看见非遗传承的温度。
晚上八点,拍卖正式开始。起拍价是两千元,刚一刷新,价格就跳到了三千——是青灯的Id。林舟看着那个熟悉的头像(是一张旧图谱的照片),心里愣了一下,随即就看见备注栏里跳出一行字:“为了孩子们的下一只糖龙。”
青灯此刻正坐在书房里,面前摊着爷爷留下的《民间糖艺图谱》。台灯的光落在泛黄的纸页上,上面有爷爷年轻时写的批注:“熬糖要守火,传艺要守心。”他想起三天前收到的那本“糖艺实践册”,小阿妹在里面画了只歪歪扭扭的朝阳纹糖龙,旁边写着“青灯爷爷,我以后要画和您图谱里一样好看的糖龙”。那时他就想,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有人看得见,他们的心意有人珍惜。
“又加价了,三千五。”妻子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放在青灯手边,“你这是打算把整套拍下来?”青灯点点头,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了下“加价”,把价格提到了四千,备注还是那行字:“为了孩子们的下一只糖龙。”“我不是要收藏,”他看着妻子,眼神很认真,“我想把这些糖龙送回竹溪村,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做的东西,比任何珍贵的藏品都值钱。”
没过多久,另一个熟悉的Id跳了出来——是陈老。老人今年七十多岁了,眼神不太好,还是让孙子帮忙调大了手机字体才找到拍卖页面。他加价到四千五,备注简单直白:“给娃子们买好竹篾。”陈老和青灯的爷爷是老相识,年轻时一起在镇上做过糖艺,后来陈老搬到了城里,可每年都会回竹溪村看看。上次听说孩子们学做糖龙,他特意托人寄了十斤麦芽糖过去,还附了张纸条,写着“熬糖时火别太急,慢慢来”。
社群里的藏家们很快注意到了这两个特殊的竞拍者。有人认出了青灯的Id,在群里留言:“这不是捐图谱的青灯先生吗?看来是特意来支持孩子们的!”有人跟着加价五百,备注:“算我一份,希望孩子们能编更多糖龙。”还有个做文创的藏家,晒出了自己照着图谱画的朝阳纹草稿,配文:“虽然没拍到也没关系,我把自己画的朝阳纹捐给工坊,孩子们要是想参考,随时找我!”
林舟看着不断跳动的价格和备注,手指悬在“加价”按钮上,却迟迟没按下去。他原本想把价格抬到更高,让工坊能多添置些工具,可现在看着青灯和陈老的备注,看着社群里藏家们的互动,忽然觉得,比起价格,这些心意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