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拍场:一盒心意,万缕传承:竹溪村的晨雾总比别处厚些,像给整片竹林裹了层软纱。温如霜踩着沾露的青石板往非遗工坊走时,远远就听见里面传来细碎的竹篾声——是竹阿婆在教孩子们修编坏了的糖龙骨架。
“慢些扯,竹篾脆,你当是扯麦芽糖呢?”竹阿婆的声音带着笑意,温如霜推开门,正好看见小阿妹蹲在地上,手里捏着半截歪歪扭扭的竹篾,脸颊上还沾了点琥珀色的糖渍。见温如霜来,孩子们立刻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喊“温姐姐”,手里的迷你糖龙晃得人眼晕:有的龙身编得太松,竹篾间露着缝;有的龙角是用两颗大小不一的糖珠粘的,歪在龙首两侧;最显眼的是虎头手里那只,龙尾少了半截,据说是编到最后竹篾不够了,他索性用彩笔在断口处画了道弧线,说是“朝阳纹尾巴”。
“这些都是你们要带去拍卖的糖龙?”温如霜蹲下来,指尖轻轻碰了碰小阿妹那只糖龙的龙角——糖珠表面不太平整,能看出滴糖液时手晃了好几下。小阿妹立刻点头,又有点不好意思地把糖龙往身后藏了藏:“温姐姐,是不是太丑了?昨天我熬糖珠时,还把糖液滴到竹阿婆的围裙上了。”
竹阿婆笑着走过来,手里拿着块干净的布,给小阿妹擦了擦脸颊:“丑啥?咱们老手艺刚开始学,哪有不丑的?你陈爷爷年轻时熬糖,还把整锅糖熬糊了呢。”她说着,从工坊角落的柜子里抱出个木盒——盒子是村里老木匠三十年前做的,表面刻着简单的万字纹,边角处的漆已经磨掉了些,露出里面浅黄的木头纹理,“这盒子装糖龙正好,老物件配老手艺的新苗子,合适。”
温如霜接过木盒,指尖触到盒面的纹路时,忽然想起第一次来竹溪村的场景:那时工坊里只有竹阿婆一个人在编竹篮,墙角堆着几捆没人要的旧竹篾,如今却挤满了叽叽喳喳的孩子,连空气里都飘着麦芽糖的甜香。她小心地把孩子们的迷你糖龙挨个放进木盒,每放一只,就问一句是谁做的,然后在盒子内侧用铅笔轻轻记下名字:小阿妹的“歪角糖龙”、虎头的“断尾朝阳龙”、胖丫的“圆身子糖龙”……二十几只糖龙摆进去,木盒里像卧了一群憨态可掬的小兽。
“还有两样东西要放进去。”竹阿婆转身又从柜子里拿出个布包,打开时,里面躺着一把竹刀和一把铜制糖勺。竹刀的刀柄磨得发亮,刀刃处有几道细小的缺口;糖勺的内壁沾着一层浅褐色的糖渍,像是几十年都没洗干净——这是青灯上周托人寄来的老工具,说是他爷爷当年做糖艺时用的,后来青灯又转赠给了工坊。“青灯先生说,让孩子们看看老物件,知道手艺是怎么传下来的。”竹阿婆把竹刀和糖勺摆在糖龙旁边,“现在添进去,凑成一套‘传承’,拍出去也有说法。”
温如霜拿出手机,对着木盒拍了段视频。镜头里,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棂洒进来,落在糖龙的糖珠上,映出细碎的光;老竹刀的缺口和糖勺的糖渍在光影里格外清晰,像是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她对着镜头轻声介绍:“这套‘非遗传承套装’,里层是孩子们亲手做的迷你糖龙,每一只都藏着他们第一次学糖艺的认真;外层是老匠人留下的工具,竹刀刻过无数糖纹,糖勺熬过几十年甜浆。拍卖所得会全部用来给工坊添置竹篾和糖料,让这份甜能一直传下去。”
视频发出去的当天,逸霄平台的非遗公益拍卖专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