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集:技术迭代(2 / 4)

逸霄 竹晴园 2107 字 3天前

果——那是二十年前他和老伴在银杏树下捡的,现在还放在家里的玻璃罐里。改完时,窗外的夕阳刚好照在屏幕上,米黄色的龙身在光影里像活了过来,陈叔眼眶一热,点开分享按钮,把作品发到了藏家社群。

没过十分钟,社群里就炸了锅。有人夸银杏果的细节戳心,有人问底色怎么调的,陈叔一一回复,最后补了句:“AI给的底子好,但得把自己的念想装进去,才是自己的糖龙。”

但不是所有藏家都像陈叔这样。第二天一早,风痕打开后台,发现有个叫小林的年轻藏家,连续提交了五版“水墨龙”,但仔细一看,除了改了龙尾的方向,其他几乎和AI生成的基础方案一模一样。更麻烦的是,社群里已经有人晒出类似的水墨龙,连墨色的浓淡都差不多,有人吐槽:“再这么下去,咱们的糖龙都成流水线产品了。”

风痕立刻找小林沟通,小林却有些委屈:“我平时忙,没那么多时间改,AI生成的已经挺好了,为啥非要改?”

“不是非要改,是要让它有你的印记。”风痕打开小林的主页,看到他之前发过自己拍的故宫角楼照片,“你不是喜欢拍古建筑吗?可以把角楼的飞檐画进龙鳞里,或者把水墨的底色改成你拍过的晨雾色,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你的作品。”

小林愣了愣,点开AI生成的水墨龙,试着在龙鳞里添了层飞檐的剪影,又把底色调淡,加了点朦胧的灰蓝——那是他去年冬天在故宫拍晨雾时的颜色。改完再看,原本呆板的水墨龙突然有了灵气,龙身仿佛裹在故宫的晨雾里,藏着他自己的故事。他把新作品发到社群,很快有人评论:“这晨雾感绝了,是去过故宫吧?”小林笑着回复:“是啊,去年冬天拍的,终于用上了。”

风痕看着后台里逐渐多起来的“个性化方案”,松了口气。他正想给温如霜发消息,办公室的门却被推开,温如霜抱着笔记本跑进来,眼睛亮晶晶的:“风痕,你看我这个!”

笔记本屏幕上,是一段动态漫画:李伯坐在窑边,手里拿着瓷坯,火光映在他的脸上,旁边的字幕写着“民国三十八年,我爹把窑传给我时,说冰裂纹是瓷的骨头”。画面里,李伯的手指在瓷坯上滑动,冰裂纹一点点蔓延开来,不是死板的动画,而是带着手作的颤抖,连火光的明暗都在随呼吸变化。

“这是用AI转的?”风痕惊讶地问。

“嗯,但改了整整三天。”温如霜点开工程文件,里面密密麻麻的时间轴,“AI一开始把李伯的手画得太年轻,我对照着他直播时的视频,一点点调手指的皱纹;还有火光,AI给的是均匀的暖光,但烧瓷时的火是跳动的,我加了随机的明暗变化,再配上李伯自己录的窑火声,感觉就对了。”

她点开播放,画面里的李伯抬起头,对着镜头笑:“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动的,我就把老故事画成画,让他们知道冰裂纹不是机器刻的,是一双手、一窑火慢慢养出来的。”动态漫画的最后,李伯手里的瓷坯变成了一枚糖龙藏品,龙身上的冰裂纹和瓷坯上的一模一样,下方弹出一行字:“每道裂纹,都是时光的印记。”

“我把这个发给李伯看,他说这比文字更能让人记住冰裂纹的故事。”温如霜说着,眼里闪着光,“咱们可以把每个匠人故事都做成动态漫画,藏家点开自己的糖龙,就能看到背后的匠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