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学的比谁都起劲(1 / 4)

1848大清烧炭工 海鷂 2535 字 2天前

第350章学的比谁都起劲

好不容易有完全脱产学习,不用闭门造车,有士子可以一起学习交流不说。

彭刚甚至往武昌府学、江夏县学派遣了武昌行政学堂、讲武堂的讲师,八名导生为应考的士子解惑,并提供一些武昌行政学堂的试题供入住武昌府学、江夏县学的练习。

在周济深看来,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没理由不好好珍惜,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事情上。

北试在即,他现在一门心思只有学习,对于其他的事情提不起兴趣。

因师资短缺之故,自平在山时期起,彭刚开办的学堂便实行导生制度。

导生制度即由教师先对一部分优秀学生(导生)进行重点培训,然后由这些导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授给其他学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一团长陆勤、二团长李奇、乃至参谋长黄秉弦、副参谋长张泽等人都当过一期、二期学员的导生,彭刚忙时曾代彭刚教授讲解一些简单基础的文化知识,帮助其他学生巩固知识。

当然,北殿最知名的导生还是要数陈玉成。

由于陈玉成年幼,又天资聪颖,彭刚一直将陈玉成放在武昌讲武堂充当导生,一直从三期学员的导生,做到了四期学员的导生。

导生的学习底子和能力本来就比普通学生好,为了教别人,导生必须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极大地巩固和提升了他们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之导生需要更经常地同普通学生、教师打交道,协助教师管理班级课堂,无形之中锻炼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与领导才能。

故武昌三大学堂,无论是讲武堂、行政学堂还是师范学堂的导生,皆是学堂讲师、校长乃至彭刚本人重点培养关注的对象。

有专门的讲师、导生坐镇府学、县学为参考士子们答疑解惑。

周济深抓住了这个大好机会,向派驻在武昌府学的讲师、导生求教士子们口中的旁门杂学。

至于此次北试占比占四成的八股文,周济深并未在这方面下太大的功夫。

据周济深了解,此次参加北试的士子,功名最高者不过生员。

大家写八股文的能力相差不大,再者,八股文需要日积月累,难以速成,短时间内他就是不眠不休地恶补八股文,提升也有限。倒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策论、算学、舆地、农政、钱谷刑名上,提高考中的概率。

府学藏书楼旁的东厢房,如今被辟为了答疑堂,每日固定时辰都有行政学堂的讲师或导生在此值守,为应试士子们答疑解惑。

自探视毕唐组长,周济深这些时日一直过着宿舍、食堂、答疑堂三点一线的日子。

周济深早已是答疑堂的常客,他几乎将在八股文上省下的时间,全数投入到了这些实学之中。

考前的第五天,周济深正为《算学高阶》中一道涉及田亩面积与赋税折算的复合应用题所困,蹙眉凝思半晌不得其解,便揣着书匆匆赶往答疑堂。

今日答疑堂坐堂的是讲武堂的讲师江忠信,以擅长算学著称,是周济深理想的解惑之人。

江忠信正被几名士子围着询问舆地问题。

周济深耐心等在一旁,目光不经意扫过窗边,却见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士子,正旁若无人地伏案疾书写文章,引得路过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