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释文脉民生为根,展鲜活打动众使(3 / 4)

离民生、失了民心。

    南齐帝坐在龙椅上,嘴角笑意深了些,对时念道:

    “说得好。”

    “我南齐的文脉,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是藏在百姓的粮袋里、孩子的书本里、日常的烟火气里。”

    “时念,你继续展示,让使臣们好好看看,南齐的文脉有多鲜活。”

    时念躬身应下,示意晚晴继续。

    晚晴的脸上再次恢复从容。

    她稳稳翻开《蓝星文化册》的“文脉融合”页,指着“《南齐经义集》与蓝星理念对应表”。

    “各位使臣请看,这是我们整理的对应表,比如君舟民水对应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耕读传家对应知识改变命运……”

    素心重新抱起琵琶,指尖拨动琴弦,这次弹的是南齐古曲《民生调》。

    调子里加了些蓝星旋律的柔和,既保留古曲厚重,又多了贴近百姓的温暖。

    大东站在模型旁,腰杆挺得更直,甚至主动对着旁边的小倭使臣讲解:

    “使臣您看,这交易点的规矩是按南齐《市易法》定的,既公平又方便,渔民们都愿意来……”

    晨光透过花窗,落在殿内每个人身上,也落在那座小小的模型上。

    那些被质疑“没文脉”的民生场景,此刻成了南齐文脉最鲜活的证明。

    不靠典籍堆砌,不靠器物炫耀,靠的是百姓能懂、能用、能受益的日常,是把道理藏进柴米油盐里的温柔。

    北徐使臣望着眼前的景象,端着茶盏的手紧了紧,眼底闪过复杂。

    他忽然意识到,北徐的《北徐文钞》虽为民间自发,却少了南齐这样“文脉与民生相融”的温度。

    这或许才是南齐文化最打动人的地方。

    时念看着殿内缓和的氛围,心里轻轻松了口气。

    但北徐使臣眼底的不甘,让她清楚,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的“举办权辩论”环节。

    可此刻,她有足够的底气。

    因为她手里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