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
接下来是沐倾城上台,她结合自己在国外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了国外老建筑保护的经验:“国外的老建筑保护,很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他们会组织居民成立保护协会,定期举办活动,让大家都参与到老建筑的保护中来。这一点,我们银杏巷做得很好,居民们齐心协力,不仅保护了老建筑,还传承了老巷的文化。”
艾米丽也上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来到银杏巷,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大家对老建筑的热爱。老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共同努力,让更多的老建筑得以传承。”
分享环节结束后,游客们分散在银杏巷的各个角落,体验不同的活动。在老银杏树下的茶席旁,王奶奶和张阿姨忙着给游客倒茶、递点心,游客们一边品茶,一边欣赏银杏叶,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在故居的体验区,孩子们和游客们一起练习书法、绘画,墨香和银杏叶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格外宜人;林夕和晨光则带着部分游客,沿着青石板路散步,讲解银杏巷的历史和 “光影回廊” 的设计理念。
中午时分,阳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艾米丽坐在茶席旁,手里拿着一片银杏叶,兴奋地对沐倾城说:“这里太美了,比我想象中还要好。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带更多的国外朋友来这里,让他们感受中国老巷的魅力。”
下午,雅集的压轴活动 ——“银杏书画创作” 开始了。林夕、晨光、沐倾城和周教授一起,在老银杏树下的长桌上铺开宣纸,挥毫泼墨。林夕画了一幅《银杏巷秋景图》,画面里,金色的银杏叶、古朴的老建筑、热闹的茶席,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晨光则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 “光影流转,岁月情深”,笔锋刚劲有力;沐倾城画了一幅《国外古建筑与银杏巷》的对比图,展现了不同国家老建筑的魅力;周教授则写了一首关于银杏巷的诗,字里行间满是对老巷的喜爱。
游客们围在周围,一边欣赏,一边鼓掌。不少游客也忍不住拿起画笔,在宣纸上创作起来。一时间,老银杏树下墨香四溢,充满了文化气息。
傍晚时分,雅集接近尾声。林夕和晨光站在老银杏树下,看着满巷的游客和居民,心里充满了欣慰。王奶奶走过来,递给他们一块桂花糕:“今天累坏了吧,吃块桂花糕歇歇。” 林夕接过桂花糕,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舌尖化开,心里满是温暖。
沐倾城和艾米丽也走了过来,沐倾城笑着说:“这次雅集太成功了,以后我们可以把它变成银杏巷的固定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让更多人了解银杏巷的文化。” 艾米丽也点头:“我回去后,会把银杏巷的故事分享给国外的朋友,说不定以后会有更多的国外游客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