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沐说过你的‘光影回廊’设计,还有银杏巷的故事,能来这里,我很开心。” 林夕握住她的手:“欢迎你来到银杏巷,希望你能在这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天晚上,林夕、晨光和沐倾城坐在画室里,聊起了各自的近况。沐倾城拿出手机,给他们看基金会保护的古建筑照片:“这是意大利的一座百年教堂,我们已经完成了初步的修缮;还有法国的一座古堡,接下来要进行内部的文物修复。艾米丽就是古堡修复项目的负责人,这次带她来,也是想让她看看中国的老建筑保护模式,互相学习。”
晨光给沐倾城倒了一杯热茶:“你这次回来,能参加雅集吗?我们还缺一位分享嘉宾,要是你能来,就太好了。” 沐倾城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我正好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国外老建筑保护的经验,也算是为银杏巷的文化活动出一份力。”
第二天,艾米丽在林夕和晨光的带领下,参观了银杏巷的 “光影回廊” 和清代文人故居。在故居的史料陈列区,她对着苏家的书信和青花瓷片驻足良久,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这些文物太珍贵了,它们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历史,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国的老建筑保护,注重‘修旧如旧’,还能保留这么多原始的文物,真的很了不起。”
参观到体验区时,艾米丽看到孩子们正在练习书法,忍不住拿起毛笔,跟着孩子们一起写了起来。虽然她写的汉字歪歪扭扭,但脸上却满是兴奋:“中国的书法太神奇了,每一个字都像一幅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
雅集的前一天,银杏巷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居民们将巷子里的落叶打扫干净,在茶席周围挂起了红色的灯笼;林夕和晨光将文房四宝整齐地摆放在故居的桌子上,还在墙上挂起了居民们的书画作品;沐倾城则和艾米丽一起,在茶席旁摆放了一些国外古建筑的照片,供游客参观。
晚上,大家忙到很晚才休息。林夕站在画室的窗前,看着巷子里的红灯笼,心里充满了期待。晨光从身后轻轻抱住她:“别太紧张,明天一定会顺利的。” 林夕靠在他怀里:“有你在,有大家在,我一点都不紧张,反而很期待。”
十一月初,“银杏巷文人雅集” 如期举行。当天一早,银杏巷就挤满了人,有附近社区的居民,有老建筑保护爱好者,还有不少媒体记者。艾米丽穿着一身中式旗袍,跟着沐倾城一起,在巷口迎接游客,引得不少人驻足拍照。
上午九点,雅集正式开始。首先是文化分享环节,周教授第一个上台,跟大家分享了清代文人的生活趣事:“清代的文人喜欢在庭院里举办雅集,大家一起写诗、作画、品茶,谈天说地,这种生活方式,既有文化气息,又充满了乐趣。今天我们在银杏巷举办雅集,也是对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