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肯尼亚内罗毕,雨季的尾巴带着最后一丝湿润,将 “中非友谊学校” 的草坪染得愈发翠绿。校园里的公告栏前挤满了孩子,一张张色彩鲜艳的作品贴满了整个展板 —— 有剪纸的福字与长颈鹿、木雕的小摆件、科学实验记录册,还有用中英双语写的短文,这是 “启智班” 孩子们一个月来的课堂成果展,也是他们用双手与文字编织的梦想答卷。
妞妞拉着卡玛的手,在展板前慢慢走着,目光停在一张《我的梦想》短文上。“你看,这是阿米娜写的!” 妞妞轻声念道,“‘我想当一名护士,因为中国志愿者姐姐教会我如何照顾生病的人。我要在草原上建一所小医院,让奶奶这样的老人不用再走很远的路看病。’”
卡玛笑着点头:“阿米娜每天都在练**扎伤口,上次卓玛不小心擦伤了手,她很快就处理好了,比学校的校医还熟练呢!”
不远处,卓玛正指着自己的科学实验记录册,给几个非洲孩子讲解 “种子发芽” 的过程。“你们看,这颗向日葵籽是妞妞从中国带来的,它比肯尼亚的向日葵籽发芽慢两天,但长出的叶子更宽,” 卓玛指着记录册上的照片,“王老师说,这是因为不同地方的种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样,就像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都能在这所学校里快乐成长。”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围在记录册旁,七嘴八舌地提问:“那中国的向日葵会开什么样的花?”“我们能把向日葵籽寄到中国,让中国的孩子种吗?”
卓玛一一回答着,脸上满是骄傲。她想起一个月前刚上科学课时,自己连显微镜都不会用,是王老师手把手教她调焦距、观察细胞;现在的她,不仅能独立完成实验,还能把知识分享给其他同学 —— 这就是 “启智班” 带给她的成长,让她从胆怯变得自信,从懵懂变得通透。
成果展的最后,念菲和当地教师一起,为表现优秀的孩子颁发了 “文化小使者” 证书。当妞妞接过证书时,念菲笑着说:“妞妞,你的英语短文《中非友谊的向日葵》写得特别好,我们已经把它收录到‘全球教育公益平台’的优秀作文栏里,全世界的孩子都能看到你的故事。”
妞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真的吗?那我可以把卡玛和阿米娜的故事也写进去吗?我想让更多人知道,非洲的孩子也有很棒的梦想。”
“当然可以!” 念菲点点头,“平台还开设了‘梦想信箱’,你可以鼓励更多孩子把自己的梦想写下来,寄到信箱里,我们会挑选优秀的梦想故事,邀请作者参加明年的‘国际青少年梦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