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公益的足迹(2 / 4)

区学校捐赠物资,还要组织城里的老师来支教,开展教师培训,让山区的老师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要为孩子们开设兴趣班,培养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第二天,叶菲和吴校长一起走访了几个学生的家。其中一个叫阿妹的小女孩,家里只有她和奶奶两个人,奶奶身体不好,无法干重活,家里的生活全靠政府的低保维持。阿妹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帮奶奶做饭、喂猪,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叶菲看着阿妹冻得通红的小手,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从行李箱里拿出一件厚厚的羽绒服,递给阿妹:“天冷了,穿上这件衣服,就不冷了。” 阿妹接过衣服,眼里含着泪水,小声说:“谢谢老师。”

    走访结束后,叶菲立刻给王剑打了电话,把自己在山区的所见所闻告诉了他。“王剑,山区的孩子们太需要帮助了。我想扩大公益基金的规模,不仅要捐物资,还要搞教师培训和兴趣班。” 王剑听完,毫不犹豫地说:“我支持你!公司这边可以再捐一笔钱,我还可以发动员工捐款捐物,再组织一些有特长的员工去山区支教。” 挂了电话,叶菲心里暖暖的 —— 有王剑的支持,她觉得自己的公益之路更有力量了。

    回到北京后,叶菲立刻着手推进公益基金的新计划。她首先联系了北京几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希望他们能派出优秀的教师去山区支教。让她没想到的是,校长们都非常支持,很快就有几十位老师报名参加支教活动。叶菲还联合了北京的一些艺术培训机构,邀请他们为山区的孩子们捐赠乐器、画笔等物资,并派出老师去山区开设兴趣班。

    为了开展教师培训,叶菲特意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教授,一起设计了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心理辅导等。培训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课程方便山区老师随时学习,线下课程则安排在假期,让山区老师来北京参加培训,实地观摩北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念菲也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她利用周末和假期,跟着叶菲一起去山区支教,给孩子们上语文课,教他们读诗、写作文。有一次,她在课堂上教孩子们画家乡的风景,孩子们画得非常认真,有的画了梯田,有的画了吊脚楼,有的画了山间的小溪。念菲把孩子们的画作收集起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 “山区孩子眼中的家乡” 绘画展,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很多爱心人士看到孩子们的画作后,纷纷向公益基金捐款,还表示愿意长期资助山区的贫困学生。

    在叶菲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平寨小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教室里配备了崭新的桌椅和多媒体设备;音乐教室里有了钢琴和手风琴,美术教室里有了画笔和画板,体育场上有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支教老师的到来,让孩子们接触到了更多新鲜的知识,兴趣班的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