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全局。”
杨逸暗自思忖。
但很快,他定了定神,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他想到大周如今的强盛国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若要战,我大周兵强马壮,可以横扫一切来犯之敌!”
杨逸在心中呐喊。
他提起笔,先引《孙子兵法》之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写道,战争并非随意之举,却也绝非畏缩之选。
大周的铁骑英勇无畏,训练有素,兵器精良,将领智谋群。
忆往昔,边疆之战,大周将士以一当十,奋勇杀敌,令敌寇闻风丧胆。
杨逸的笔触愈有力,他写道:“我大周之兵,有钢铁之意志,有护国之忠心。
每一位战士皆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且看我大周之军备,强弓劲弩,坚甲利兵,何惧那异族番邦!”
此时,他仿佛看到了战场上大周军队的威武之姿,心中的热血更加沸腾。
“然,战非唯一之选。”
杨逸笔锋一转,“和亦为良策。
但和非懦弱之求和,而是以强大国力为基,
以智慧谋略为引。”
他论述着和谈的条件与策略,强调必须在保持大周尊严和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和平共处之道。
写到此处,杨逸的心情渐渐平复,思维更加清晰。
他总结道:“总而言之,与异族番邦相处,战和之选,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若敌寇蛮横无理,犯我边境,扰我百姓,当以战止战,彰显大周之威。
若有和谈之机,亦当谨慎权衡,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杨逸放下笔,长舒一口气。
他望着自己写下的密密麻麻的文字,
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相信自己的回答能够展现出对国家大事的深刻理解和担当。
一声锣响,“考试结束,众人停笔!
~~”
考试内,众人有欢喜者,有懊恼者,也有同杨逸这般成竹在胸,淡然处之的,待监考官员收了答卷后,杨逸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纸砚,等待离开考场。
半炷香后,监考官员通知各位考生于号舍前集合排队,准备离开考场。
………
会试结束后,阅卷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林如海作为主考官之一,正全神贯注地审阅着一份份答卷。
他时而皱眉,时而沉思,手中的朱笔迟迟未落。
突然,一份答卷引起了他的注意,正是杨逸的卷子。
林如海初读几句,便眼睛一亮,神情愈专注起来。
他逐字逐句地品味着杨逸的论述,心中不禁暗暗赞叹。
“这观点清晰明了,论据充分有力,实乃佳作!”
林如海喃喃自语道,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情绪愈激动,手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起来。
“此人对兵事、外交之见解,远常人!”
林如海心中惊叹不已。
当读完最后一个字,林如海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猛地站起身来,连呼三声:“好!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