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4千人。其中2千名精锐士兵被送往迁江营和三里营的“主力部队”。其余2千名比较精锐的士兵编制为“守备部队”。
金士麒在雷鸣堡设立了一个“十寨守备司”,令水营把总陈麻子暂任守备官。然后在南坡、北坡、铜头、红蹄这4个大寨子中设立把总,其余小寨子设立百总。从此以后,这“守备部队”就是十寨的军事管理系统。平日里承担治安、抓贼、救灾、招兵、训练等职责,战争时期(比如天启七年三月的现在)就扩大规模。负责辎重运输和防御作战。
其次是“经济”部分。
战争胜利之后,各寨土王富户的家产当然也归属于胜利者。包括房产、家眷、仆役、器具、马匹牛羊猪狗。还有黄金白银14万两。金士麒兄弟们曾为此展开了热烈而开心的讨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军官有权获得“适当的”物资财产,譬如姚孟阳就拆了莫土司的房子,金士麒就带走了猛坎的女人和大象。至于14万两银子,首先上缴2万两给何玉九的柳州卫,再分给南丹卫和庆远卫各1万两。剩下的10万两,一半作为“战争成本”收缴,另外一半交给“农牧所”,发展十寨的农业。
有了这5万两银子,农牧所就可以大规模开垦土地、开发水利、修路造林、供应种苗和技术。
在此之前,“农牧所”只负责迁江县3万亩军屯田。战争结束之后,金士麒兄弟们不但收回了南坡、北坡两寨侵占的7万亩军屯田,还控制了十寨所有的山田水田总计50万亩,还有10几万亩的牧场。那些土地原本都属于土王和甲兵、富户阶层,现在都变成了“官田”。
金士麒没有分田给穷人。不是他不想,是他不敢。他怕自己控制不住十寨山民的热情,更怕诱发官场中的连锁反应,因此他决定谨慎行事,摸着石头过河。
从天启七年开始,所有的官田和军屯田仍“雇用”山民们耕种,每年收2成的田租和1成田税。山民们的负担被减轻了足足一半,他们皆称金士麒是十寨的大救星。
金士麒早就信誓旦旦地要种田,现在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了。不过他仍秉持着自己的屯田原则这里是他的大本营,是“保命田”,首先要满足口粮需求,之后再考虑赚银子。因此50万亩耕地仍以水稻为主,洋芋、红薯、豆类为辅,甘蔗只种了5万亩。按照2成的田租计算,每年至少获得10万石粮米。
金士麒最头疼的,是“行政”的部分。
“南丹卫指挥佥事”这职务,其实就是十寨“临时军政府长官”。换句话说,就是一位临时的县太爷。在种田和军事方面都有专业人员协助金士麒,但行政方面却无人可托付。军官们都忙着打仗,山寨的统治阶层已经摧毁,山寨的民勇们大字不识,金士麒又不甘心把统治权交给柳州官员。
更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