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赈灾特使暗授计稗谷掺粮民怨生(1 / 3)

晨光落在兵工厂的铜顶上,反射出冷青色的光。

陈砚站在高台边缘,手指轻扣浑天仪的边沿,目光扫过校场尽头那支整装待的车队。

灰布遮盖的粮车排列整齐,每辆都压着官印火漆封条,车辕上插着少府令的令旗。

章邯立于车旁,甲胄未卸,腰间断岳剑垂在身侧。

他抬头望来,两人视线相接,无言。

片刻后,陈砚微微颔。

车队启行,车轮碾过石板路,声响沉稳。

一名文书吏趋步上前,低声禀报:“已按您的吩咐,放出消息——百姓明日可往城东仓领赈灾粟米。”

陈砚没答话,只将浑天仪收入袖中,转身步入内室。

案几上摊着一卷竹简,是他昨夜所绘的思维导图残页。

左侧列着七县名,右侧记着赵高近月出入宫门的时辰。

他在“寅时三刻”

下划了一道线,又添上“稗谷”

二字。

他知道,这场仗不在战场。

而在百姓的饭碗里。

---

云姜是在黎明前出的宫门。

她披着素纱外裳,药囊斜挂肩头,间银簪微晃。

守门郎中问也不问,只瞥了一眼便放行。

这种时候,医女去城外救治流民,再寻常不过。

她混入城东聚集的人群时,天刚亮。

流民衣衫褴褛,面有菜色,扶老携幼排成长队。

有人抱着空陶罐,有人攥着破布袋,眼神盯着仓门,像盯着命脉。

日上三竿,仓门终于开启。

监仓官站在高台上,宣读赈令,声音干涩。

随后,差役开始放粮袋。

每户一袋,不得多取。

云姜随队前行,指尖搭在药囊暗格上。

轮到她时,接过粮袋,未立即打开,而是退到角落,蹲身检查封口火漆。

印记清晰,是中车府令专用纹样,尾部带一道斜痕,据说是铸模时留下的瑕疵。

她解开绳结,倒出一把谷物。

指腹捻开颗粒,颜色灰黄,夹杂大量细小黑籽。

她取出听诊器,贴住掌心,借其弧面放大观察。

稗子占比远三成,且部分谷粒表面泛白起霜,已有霉变迹象。

身旁的老农接过自己的粮袋,打开一看,手抖了下,蹲在地上不说话。

半晌才喃喃:“这东西煮熟了都难咽,牲口都不吃……我们拿什么活?”

云姜低声道:“这粮从哪来的?”

老农苦笑:“还能哪?官仓。

说是陛下恩典,十万石赈灾粮,全是从咸阳少府拨的。”

云姜没再问。

她取炭笔,在藏于药囊底层的竹片上记:放编号丙七,监官姓冯,火漆印斜痕明显,粮质劣,掺稗过半,存霉变。

末尾画了个小圆圈——这是她与陈砚约定的标记,代表“证据确凿”

她收好竹片,起身走向临时搭起的草棚。

几个孩子躺在席上,脸色青。

她取出银针,为一名热孩童施针,针尾轻颤,借力传音:“仓底有夹层,夜半有人启闭,账册另存。”

那孩子母亲低头喂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