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韩姬助力木牛现世(1 / 3)

远处山路上,一个佝偻身影正缓缓走来,肩上扛着工具箱,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复印件。

陈砚迎上前去,接过那张泛黄纸页,指尖抚过边缘焦痕与折角处墨迹晕染的纹路。

图上标注的水道走向与支脉节点,竟与韩姬昨日所测岩层震动频率完全吻合。

“这是三十年前郑国渠暗室里的《地脉机括图》。”

老匠低声说,“我爹临死前塞进饭篮底夹层,传到我手上,藏了整整十二年。”

陈砚将图纸摊在石台,以陨铁块压住四角。

阳光斜照,显出地下主巷道的承重结构——三处关键支撑点未受塌方影响,足以承载锻锤连续冲击。

他抬眼看向韩姬:“你说的坡度动能转化率,能接续这图上的分流设计吗?”

韩姬蹲下身,取出测量杆比对图纸比例,间银簪轻晃。

“可以。

若把温泉水引至高处蓄池,利用落差推动叶轮,再通过三级跌水带动不同工位,效率比直驱高两成以上。”

她顿了顿,“但问题不在水流,而在传动轴。”

陈砚点头。

他昨夜推演过数十种齿轮组合,青铜材质在高频运转下极易断裂,缓冲结构尚未解决。

“传统水轮一旦启动,必须持续转动。”

韩姬手指划过图纸上动力中枢位置,“可我们不需要它一直转。

只需要它在特定时刻,向不同线路分送动力。”

陈砚目光微动。

她从裙裾暗袋抽出锯齿匕,在石面刻出一道曲折轨迹:前进步、停顿、回摆、再进。

“昔年鲁班造木牛流马,不是为了运粮千里,而是试验‘步进传动’之法。”

她抬头,“一步一停,力分三路,反而比长转更稳。”

陈砚盯着那刻痕,脑中瞬间重组构想。

现代工厂中的间歇式机械臂、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与此异曲同工。

他立即取竹简重绘主轴结构,取消连续齿轮组,改为周期性触装置。

“用凸轮?”

他问。

韩姬拆开随身鲁班锁,抽出一根带偏心柱的铜轴,插入锁芯凹槽。

轻轻一旋,其余三根连杆依次弹起。

“顶杆推动机关臂摆动,每转一圈,只在某个角度输出动力。

其余时间,系统处于待命状态,减少磨损。”

陈砚提笔疾书,将新方案记入竹片。

原定的同步流水线被拆解为三个独立节拍模块:锻锤每三秒一击,锯木每五秒一次往复,装弦则按七秒节奏推进。

三者由同一水源驱动,却互不干扰。

“只要控制好凸轮角度和连杆长度,就能让各工序按需运行。”

他说,“不再依赖人力调校,也不怕轴体过热。”

韩姬看着修改后的草图,琥珀色瞳孔微微收缩。

“你早知道这种结构?”

“见过类似的。”

陈砚未多解释,“只是没想到,能在两千年前用青铜做出来。”

韩谈此时走近,低声道:“外围已清查完毕,无异常踪迹。

影密卫在北坡现一处废弃窑口,可作临时工棚。”

陈砚点头,示意他退下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ge87.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