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投放新型号的纳米单元,人类的防御系统刚刚找到一种识别和抑制的方法,对方就可能已经升级了“病毒”
的变种。
这是一种科技层面的“军备竞赛”
,但人类悲哀地现,对手的进化度,快得令人绝望。
与屏障遭受的无形侵蚀相对应,在可视的战场上,“噬星者”
舰船展现出了另一项让人类心寒的能力——近乎不死的再生能力。
那艘在第一次接触战中被“帝喾号”
集火重创的“撕裂者”
,成为了人类观察这一能力的绝佳样本。
在持续不断的监测下,人们清晰地看到,它那被反物质炮熔穿、撕裂的巨大伤口,并没有像人类舰船那样需要庞大的工程船队和漫长时间进行修复。
伤口边缘那些暴露出来的、如同生物组织与机械结构混合体的复杂材质,开始自主地、缓慢地蠕动、生长。
新的、带着金属光泽的黑色“血肉”
,如同某种加了亿万倍的真菌菌丝,沿着破损的边缘蔓延、交织,填补着空缺。
同时,从舰体内部深处,似乎有某种“打印”
或“分泌”
机制被激活,新的、更加复杂的结构性组件和能量导管,在肉眼可见的度下被“编织”
出来,与新生长的“血肉”
融合,重构着受损的部位。
整个过程,安静、高效,且带着一种非机械的、令人不适的“生物感”
。
不过短短数周时间,那原本触目惊心的巨大创伤,竟然已经愈合了过百分之七十!
新生的部位虽然颜色略浅,与周围旧有的装甲存在些许色差,但其结构完整性和能量流通性,似乎已经恢复了大部分。
这不仅仅是修复,这更像是……再生。
“它们的舰船,可能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
生物工程领域的泰斗韩院士,在参与了受损影像的分析后,得出了一个让指挥中心所有人脊背凉的结论,“它们将生物科技的适应性与进化能力,与极端先进的材料科技和能量技术融合在了一起。
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蓝图’,可以根据战场损伤,实时优化自身结构!
每一次受伤,对它们而言,可能都是一次‘进化’的契机!”
这个推断,完美地解释了为何“噬星者”
在承受攻击后反应如此“冷静”
。
因为它们根本不惧怕受伤,甚至可能将受伤视为一种收集数据、优化自身的机会!
科技与进化能力的双重较量,在太阳系外围这片冰冷的战场上,以一种不对等的方式激烈进行着。
人类方面:疲于奔命。
控制中心需要不断调整屏障各区域的能量分配和相位参数,以应对层出不穷、属性各异的攻击,能源消耗如同开了闸的洪水。
纳米对抗,陷入了苦战。
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分析纳米单元的行为模式,试图开出针对性的“杀毒程序”
或能量过滤网,但对方的变异度往往更快。
“帝喾号”
率领的舰队,依旧严阵以待,但面对这种分散、持续的“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