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2o96年,太阳系仿佛一个感知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的蚁巢,所有的活动都指向一个核心——防御。
外部是“噬星者”
那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而未落的威胁,内部是“火种计划”
重启引的社会震荡与伦理困境。
在这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人类文明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那层包裹着太阳系的、无形的盾牌——“迷雾”
计划的终极升级上。
位于柯伊伯带外侧,那座如同亘古冰山般漂浮在黑暗中的“定海神针”
空间站,此刻成为了整个文明关注的焦点。
这里是“迷雾”
计划的心脏,也是即将进行的、史无前例的“维度屏障”
全功率测试的神经中枢。
控制中心内,巨大的环形屏幕上不再仅仅是星图和能量流数据,而是显示着一个极其复杂的、由无数数学公式和多维几何模型构成的动态结构图——这便是“维度屏障”
的理论蓝图。
以往的“迷雾”
系统,核心在于“欺骗”
与“隐藏”
。
它通过扭曲从太阳系内部逸散出的信息(电磁波、引力波等),并模拟自然背景噪音,使得从外部观测时,太阳系如同一片虚无或一片无关紧要的星际介质。
这是一种被动的、基于信息层面的伪装。
而“维度屏障”
,则是一种主动的、基于物理层面的隔绝。
在晶族技术顾问(其能量形态在控制中心内投射出一个稳定的、不断进行微观计算的几何光晕)的协助下,人类工程师们试图利用初步掌握的维度干涉技术,在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云区域,创造一层薄弱的、但确实存在的“高维空间褶皱”
。
“想象一下,”
“迷雾”
计划总工程师,一位名叫陆永年的沉稳老者,向参与测试的核心团队做着最后的讲解,“我们不是在门口放一个屏风挡住视线,而是将门口本身的空间微微‘折起’一小块。
任何试图直接穿过门口的物体——无论它是否‘看’到了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被折叠的空间表面滑开,绕过这个区域。
从三维宇宙的角度看,它们会认为自己一直在直线飞行,但实际上,它们已经从太阳系旁边‘绕’了过去。”
这不再是光学迷彩,而是空间迷彩;不再是信息层面的躲藏,是物理层面的拒止。
实现这一蓝图,需要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和近乎完美的控制精度。
在遥远的太阳附近,“戴森云”
一期工程的无数能量收集卫星调整了角度,将平日里分散输出的能量,汇聚成数道更加凝聚、更加稳定的能量洪流,通过微波传输,跨越数十亿公里,精准地注入到部署在奥尔特云外围的数千个经过特殊改造的“维度扰频器”
节点中。
这些节点不再是之前仅用于制造信息干扰的单元,它们被重新设计和强化,其核心是基于晶族提供部分原理、由人类工程师实现的具体结构。
每个节点都像一个微型的“空间织布机”
,接收着来自戴森云的澎湃能量,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