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旋涡’协议第一阶段。
能量输入,平稳提升至百分之九十五额定功率。”
他的声音通过扩音系统传遍大厅,清晰而坚定。
巨大的屏幕上,代表能量流和磁场状态的指标开始稳步上升。
复杂的磁场线可视化图像开始旋转、变形,逐渐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旋转的无形漩涡。
高能质子流被注入“漩涡”
中心。
对撞、产生…成败在此一举。
时间仿佛被拉长。
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
屏幕上,代表捕获反质子数量的曲线,在经历最初的剧烈波动后,并未像往常一样迅衰减,而是开始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稳定下来!
并且,随着“旋涡”
磁场的持续“搅拌”
和能量剥离,这个数值还在缓慢而坚定地爬升!
“合成效率提升至百分之二十五!
捕获稳定性…上帝,已经持续了三百秒!
损失率降至每小时百分之零点一以下!”
监测员的声音因激动而尖锐,几乎破音。
指挥大厅里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工程师们相拥而泣,有人将手中的记录板抛向空中。
数月来的压力、焦虑、无数次失败的阴霾,在这一刻被这振奋人心的数据一扫而空!
李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眼角甚至有些湿润。
他知道,最艰难的一关,终于被迈过去了。
然而,合成出反物质只是第一步。
如何将这份宇宙中最危险的“礼物”
安全地储存起来,并运送到需要它的地方,是另一个丝毫不亚于合成难度的世界级挑战。
反物质与正物质相遇的湮灭特性,意味着任何基于实体容器的储存都是天方夜谭。
唯一的途径,是利用电磁场制造一个完美的“无形牢笼”
。
在“萤火”
工厂的另一个关键区域——储存单元测试场,团队面临着新的噩梦。
早期的潘宁阱设计,在微观尺度上任何微小的磁场不均匀、电压波动,甚至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高能粒子偶然撞击,都可能引灾难性的后果。
测试记录中,已经记录了数十次“失稳”
事件,瞬间的湮灭释放出巨大的伽马射线爆,虽然规模可控,但足以摧毁昂贵的储存单元,并证明当前技术的不可靠。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稳定,是‘绝对’稳定。”
储存项目负责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女工程师陈静,在面对又一次失败的数据时,斩钉截铁地说道。
她的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结合最新导技术与主动反馈控制系统的新型储存单元。
单元核心是极度纯净的导线圈,在临界温度下产生强大而稳定的磁场。
但这还不够。
他们引入了基于“伏羲”
分系统的高监测和补偿机制:数以千计的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控着阱内反粒子云的每一个细微运动,一旦检测到任何偏离平衡的迹象,系统会在纳秒级别内调整特定区域的磁场或电场,如同一个拥有无限耐心的牧羊人,不断将试图离群